首颗
今早又发了一颗卫星,可玩“太空自拍” 今天7时40分,我国首颗专门用于验证软件定义卫星关键技术的新技术试验卫星“天智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成功发射。 这是一颗以计算为核心的卫星,整星重约27公斤,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 长二丁火箭点火升空,陈立 摄,来自航天科技集团) “天智一号”由中国科学院立项,中科院软件所牵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航天九院771所、中科院光电院、中科院西光所等单位参与研制是规划“天智”系列的首颗技术验证星,同时也是全球首颗实际开展工程研制并发射的软件定义卫星
图① 银河航天首发星技术研发团队正在工作。 图② 2020年1月1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银河航天首发星即将发射。 图③ 银河航天首发星的 太阳翼 呈展开状态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
6月2日,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微发布消息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使用卫星编号60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6月2日,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微发布消息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使用卫星编号60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该卫星入网有助于提高北斗系统运行稳健性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麒麟820#麒麟710 现在,有爆料称,华为有望在2022年更新两款麒麟芯片,分别是麒麟830和麒麟720,均采用14nm制程工艺。 从命名上来看,麒麟830应该是麒麟820的迭代,麒麟720则是麒麟710的迭代。虽说是迭代,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工艺上实际“退坡”,毕竟2020年发布的麒麟820是7nm制程,2018年的麒麟710则是12nm制程
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18日报道,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小行星正在“变身”为一颗彗星的过程,这可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在未来几十年内实时观察彗星的各种形态。 该天体名为P/2019 LD2,它的轨道表明其是一颗半人马小行星——一类轨道并不稳定的岩石冰冻天体,由于混杂的组成成分及在太阳系周围移动的潜力,天文学家早就怀疑这种天体是柯伊伯带中冰冻小天体与定期造访内太阳系的彗星之间缺失的一环。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短周期彗星源于柯伊伯带的冰冻物体,每十年左右绕太阳公转一次,会不断造访地球;而哈雷彗星等长周期彗星每一个世纪才访问内太阳系一次,或起源于离太阳更远的奥尔特星云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成为高频词。回顾过去一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从“潜龙二号”首潜成功到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中国科技创新可谓上天入地、硕果累累。网民们“用‘高铁速度’发展中国科技”的评论刷屏社交网络,国际社会也对中国科技发展予以高度评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称,此次发射的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属于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种包含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中圆地球轨道三种不同类型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将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卫星可见数,为亚太地区提供更优质服务。 这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了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的序幕
据新华社报道 6月2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命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乐成发射高分专项高分六号卫星。高分六号卫星是一颗低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首颗完成精准农业观察的高分卫星。它将与在轨的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转,大幅进步对农业、林业、草原等资源的监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