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七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该卫星除提供基本导航服务(RNSS)外,还将提供短报文服务(RDSS)、星基增强服务(SBAS)
2月28日,巴西科技创新和通信部长Luciana Santos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透露,巴西希望在六个月内与中国合作建造一颗新卫星,该卫星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 (CBERS) 的一部分。 Luciana Santos表示:“我们期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建造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6星 (CBERS-6),这颗卫星对于加强亚马逊地区的监测和开展气候研究至关重要。” 1988年7月6日,中巴两国签署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议定书,为合作研制一系列地球观测卫星拉开序幕
本文摘要:办公室27日公开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认为,未来五年,我国将减缓发展卫星应用于产业。同时对我国的火星观测计划作出具体,我国2020年将升空首颗火星探测器。为此,我国将完备卫星应用于产业发展政策,完善国家标准与质量体系,建立健全卫星数据共享等设施机制,完备卫星数据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卫星数据和资源共享共用,构成卫星应用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卫星应用于整体效益
临近空间大气同时受到来自上方的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影响,以及来自下方的地形、天气活动、重力波的影响,所以临近空间大气表现出非常复杂且多样的变化特征,临近空间大气密度作为表征临近空间大气的基本参数,可用于深入了解日地关系和圈层耦合的物理机制;另外,临近空间大气是空天飞行器的通过区域,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准确测量影响着空天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变轨控制、空间碎片的碰撞规避以及再入飞行器的返回控制等,因此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在工程应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因为探测技术的限制,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探测往往比较困难,实测资料较少。X射线掩星探测技术利用大气对天体X射线辐射的衰减特性,通过卫星平台实现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层析扫描探测,可有效解决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全球实时探测问题
据日本《产经新闻》21日报道,号称日本版GPS的“准天顶”卫星系统的第2颗“指路”卫星将于6月1日发射。第3和第4颗卫星也将于年内发射,这意味着明年“准天顶”卫星系统将全面运行。这不仅可以使日本摆脱对美国GPS的依赖,而且将使卫星定位精度进一步提升
央视新闻客户端4月20日消息,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这种包括三种不同类型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将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卫星可见数,为亚太地区提供更优质服务
事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5月8日13时49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船于5日18时,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迈出一步
国家航天局消息:8月4日11时08分,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将在碳储量监测、生态资源详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方向提供遥感监测服务。 “句芒号”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胶作用研究等工作
此时此刻,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作为北斗三号.后一颗组网卫星,它于4月4日运抵西昌,在这里开展测试、总装等工作,并计划于5月发射升空。届时,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星球――地球。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国度,那就是中国。 中国,我骄傲您的风景如画,我骄傲您的江山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