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
原标题:黄河边发现大型古墓群出土文物2000余件黄河边大型古墓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带釉陶瓷(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丽静摄新华社郑州5月26日电(记者李丽静)记者从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古墓群,共有多个时期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介绍说,这个古墓群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后川村,北距黄河约500米
考古发掘显示,该墓为仿木结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南北向,墓道向南,墓葬全长9.35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等组成。墓室平面呈八边形,北壁、西壁和东壁各砌有1个耳室,耳室内共放置4件陶罐,里面装有火化后的骨灰。结合出土的墓志,考古人员判断骨灰分属于4名高僧
【报告人简介】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十四五”规划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国中古民族关系史(含长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等多部;主讲的《唐史五讲》《唐史四讲》分别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一流课程,并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播放。 磬苑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邮编:230601龙河校区:合肥市肥西路3号 邮编:230039
2022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已公布,我院获立10项,立项名单如下: 1、黄玉花:中国东北亚区域语言发展研究; 一般自选项目: 1、张丛皞:东北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当代影响研究; 3、王倩:吉林省政务融媒体语言实践问题研究; 5、王健: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跨媒体叙事策略研究; 6、贾小壮:建国初期工业化与东北城市发展格局变迁研究; 博士和青年扶持项目: 1、牟邵义:传播史中的文化自信构建; 2、周鹏:东北解放区乡土小说审美建构研究; 3、吴翔宇:契丹文墓志人名资料整理与辽代家族网络研究;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苏东坡的奶妈──乳母任氏墓志铭(文物馆周记111) 苏东坡的奶妈是谁? 您一定会觉得这题目太冷僻了!其实答案就在您眼前:“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名字是“任采莲”,而且这墓志铭还是苏东坡亲笔书写的。 任采莲原来是照顾苏妈妈的婢女,随苏妈妈嫁入苏家,是苏东坡和姐姐的奶妈,之后又抚养苏东坡的三个小孩一个孙子,享年七十二岁。苏东坡在墓志中颂扬奶妈:“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对苏家前后四代“皆有恩劳”
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现证明,中国在六世纪中期就已开始使用石材作为传承佛教文本的媒介,正如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刻经题记中所说 ‘镂石班经,传之不朽’,较之纸质文本的脆弱和容易修改,金石被视为长久保存佛教经典的首选载体。伴随着佛教在中亚和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佛教石刻材料逐渐呈现出多样性趋势,不再局限于佛教经典的镌刻,大量与佛教相关的碑刻题记与墓志也不断涌现,成为研究当时佛教流布与社会信仰状况的重要资料。 2019年8月20日至21日,‘中亚和东亚地区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和研读’ 研讨会在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 (St Anne’s College) 举行
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现证明,中国在六世纪中期就已开始使用石材作为传承佛教文本的媒介,正如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刻经题记中所说 ‘镂石班经,传之不朽’,较之纸质文本的脆弱和容易修改,金石被视为长久保存佛教经典的首选载体。伴随着佛教在中亚和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佛教石刻材料逐渐呈现出多样性趋势,不再局限于佛教经典的镌刻,大量与佛教相关的碑刻题记与墓志也不断涌现,成为研究当时佛教流布与社会信仰状况的重要资料。 2019年8月20日至21日,‘中亚和东亚地区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和研读’ 研讨会在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 (St Anne’s College) 举行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有两扇胡旋舞石刻墓门。黄褐色的长方形石门铁锁紧扣,每一扇中央各浅雕一名胡人男伎,二人旋转、跳跃,舞姿恣意,似在斗舞,身上舞动的飘带和流动的卷云彼此呼应。 1985年4月,宁夏博物馆考古队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发掘出这件文物,这是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对位于洛南盆地的夜塬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确认了洛南盆地百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该盆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地区之一,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工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陶渠遗址发现西周、东周时期8座“甲”字形大墓,发掘完成其中7座,初步推断陶渠遗址是两周之际的“京”国所在地。陶渠M16三号车车舆内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