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早期感觉经验调节大脑神经环路发育与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孤独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相互关联。近期工作发表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期刊。 1、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或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3、工作认真踏实,动手能力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4、善于交流和沟通,协作能力强,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1、动物管理或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中专或大专学历;具有动物管理或整体动物操作经验者优先; 3、工作认真踏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上述岗位属北京大学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按照北京大学相关规定办理五险一金,年薪面议
本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麦戈文脑研究所,主要以小鼠为模型,研究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形成与可塑性的分子机制。长期目标是解析环境因素调控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关键分子与环路节点,并将其应用于孤独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近期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学术期刊
2020年8月26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V1,V2和V4等级化的颜色处理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伟研究组与澳门新浦京唐世明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记录等手段,详细描绘了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的色调图结构,揭示了认知颜色空间形成的神经机制。 英国科学家牛顿早在18世纪就意识到,光波是电磁波,它本身并不具有颜色
维基百科中的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张凡,教授,博士生导师。半岛体育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中心PI,主要研究方向为感知觉与情感障碍疾病交互作用神经生物学机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在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等杂志发表论文17篇
马欢教授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本领域一流杂志如Cell、Neuron、Cell Report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F1000 多次给予exceptional最高评价,研究成果写入美国神经科学教科书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推动了对记忆形成分子机制的理解。 马欢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学习记忆,神经可塑性,神经网络动态调控,神经发育,衰老与抗衰老,性别二态性、睡眠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等。课题组气氛融洽,技术完备,人才梯度完整,目前有多个研究员岗位诚邀加盟,同时正在大力招聘博士后
11 月我们发布了 Neuron 2.2.11 版本,主要优化修复了一系列在 2.2 版本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为 2.3 版本的发布做准备:增加 EtherNet/IP 驱动,完善 CNC FOOCAS 驱动,OPC DA 支持远程连接;MQTT 插件依赖库切换为 NanoSDK,极大提高数据收发性能。 CNC FOOCAS 驱动现支持更多类型的数据采集,包括 CNC 相关数据以及 PMC 区域的数据。 UA 服务器添加了默认加密连接和用户名/密码认证等功能; 完善官网文档,适配即将发布的 2.3 版本
讲座时间:2022年11月7日(周一)15:30-17:30 胡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发育早期的大脑具有更高的可塑性是神经科学公认的现象,然而介导该可塑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翔实验室依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麦戈文脑研究所,主要以小鼠为模型,结合单细胞表达谱分析、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组化、电生理、光学成像、行为学等方法研究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形成与可塑性的分子、细胞与环路机制。本实验室的长期目标是解析环境因素调控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关键分子与环路节点,并将其应用于孤独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台湾蛋白体学会将举办国际性研讨会,是由台湾蛋白体学会和台北医学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由张文昌院士担任大会主席,阎云校长、王惠钧院士及蔡明道院士担任荣誉主席。将邀请来自美国、法国、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国际上蛋白体研究之重要学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