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
2018年6月26日,科睿唯安发布了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2017SCI期刊影响因子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简称GPB,中文名《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ISSN 1672-0229,CN 11-4926/Q)获得首个影响因子为6.615,一举进入所属Genetics Heredity学科领域的Q1分区 在该领域的171种期刊中排第16位,进入前10%的位置。 GPB于2003年创刊,现为双月刊,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出版发行。近年来,在加强国际化、专业化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中不断努力,于2017年8月被SCIE收录,连续两期获得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连续五年入选了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评选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
根据《东北农业大学ESI学科提升专项计划(试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者高水平论文的传播与利用,促进学校学科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图书馆与研究生院将联合发布我校学者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微生物学七个ESI学科中高水平论文信息,及相关ESI学科期刊目录列表,望各学科学者积极关注并利用,促进科学发现与科研进步。 数据每次于科睿唯安ESI数据更新后发布。所有数据来源于ESI、Incites、中科院分区数据平台
李世华教授分别于1995年、1998年和2001年获得东南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自2001年起任教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江苏省自动化协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建模和非线性控制理论(非平滑控制、滑模控制、扰动抑制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及其在机电系统(如运动控制、汽车发动机控制、机械手、机器人和电力电子系统筹)中的应用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国创新质量稳步提升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云杰
王双印,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
提供行业领先的数据内容和专业知识,确保商标可用性并保护其品牌。 提供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情报,为创新各个环节提供强大动力。 为在线建立和保护全球领先品牌提供助力
kok平台网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11月1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ESI最新数据,kok平台网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植物学与动物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成为继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之后,我校第4个进入ESI前1%的学科。 近两年来,在学校大力支持和相关学院共同努力下,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的ESI前1%潜力值迅速上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文章达355篇,2022年11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千分位为9.95‰。其中,主要贡献度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国创新质量稳步提升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云杰
简介:高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石墨烯化学与组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担任Nano-Micro Letters、《中国科学:化学》、2D Materials、Advanced Fiber Materials、Carbon Energy、《纺织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等期刊编委
氢能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是缓解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目前全球每年约7000万吨氢气的需求,95%来自于化石能源,相当于每年8.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规模化获取氢气是未来氢能经济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