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
本文摘要:11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东街村栽种的杂交水稻新的种类“超优千号”喜获丰产,经来自天下农技实行办事中间、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年夜学等的7名农业专家实地测产,3块稻田均匀分布亩产约1082.1千克,创海内外水稻… 11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东街村栽种的杂交水稻新的种类“超优千号”喜获丰产,经来自天下农技实行办事中间、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年夜学等的7名农业专家实地测产,3块稻田均匀分布亩产约1082.1千克,创海内外水稻单产新纪录。 11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东街村栽种的杂交水稻新的种类“超优千号”喜获丰产,经来自天下农技实行办事中间、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年夜学等的7名农业专家实地测产,3块稻田均匀分布亩产约1082.1千克,创海内外水稻… 11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东街村栽种的杂交水稻新的种类“超优千号”喜获丰产,经来自天下农技实行办事中间、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年夜学等的7名农业专家实地测产,3块稻田均匀分布亩产约1082.1千克,创海内外水稻单产新纪录。 上午9点许,会见着水稻脱粒机的轰鸣,黄灿灿的稻谷筑成了小山
农事不等人,眼下正是麦苗返青的关键时期,麦苗返青需要喷施除草除虫农药和追施叶面肥,蒙城县三义镇三义社区孤寡老人郭爱英、董纪周却发了愁,因为身体原因自己不能喷打农药,雇人喷打需要支付工钱。三义社区邻长陈兵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解决小麦的除草除虫杀菌难题。 为做好春季农作物田间管理,三义社区党委积极发挥“三长”作用,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会议提出,要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启动“万名推广骨干培养工程”,组织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着重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等三类人才 2012年3月28-30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总结2011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交流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经验,研究部署2012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 会议指出,随着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进入到战略谋划、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立足生产实践,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人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人才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孟连:600亩“冬闲田”变增收“致富田” 近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600亩冬季鲜食玉米迎来采收季,村民们早出晚归,忙着采收鲜食玉米,玉米经过包装后销往重庆、成都以及昆明等周边城市。 在孟连县芒信镇芒卡村,村民们一大早就在地里忙着采收冬季鲜食玉米。“今年种植这个鲜食玉米,不仅口感好,价格也高,明年我们还想跟着种下去,增加收入
促进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未来,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都将进一步提升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并对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作出一系列部署,主要包括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三方面的诸多举措
立夏过后,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病虫害防治是关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本月起实施,通过立法明确防治责任,规范防治规程和防治方式,鼓励专业化、绿色防控,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了监测预报制度,细化了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并设专章对专业化病虫害防治进行规范管理,鼓励和支撑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防治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昨日,市残联在星球国际大酒店开展“第十一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主题活动,来自各县市区推选的肢体残疾人共计180多人参加。 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市残联聘请防疫领域医师为肢残人开展公共卫生防疫与预防残疾知识培训,增强他们防护防疫能力,做好自身和对家人、家庭的防护;邀请专家讲解《民法典》及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聘请农技专家培训种植、养殖技术,让农村肢残人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创业,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悉,为提高社会各界对肢残人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培育肢残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有利氛围,自2010年起,我国将每年的8月11日定为“全国肢残人活动日”
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及农业项目管理工作,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扬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扬州市邗江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文章36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包括通讯作者),其中多篇文章受省市表彰。出版专业著作2本(编委)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梁平区星桥镇河井村三组的梁平鑫浓家庭农场,放眼望去,农场内一片葱郁,一个个色泽鲜润饱满的李子缀满枝头,数名村民正忙着对李子进行采摘、装篮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农场内种有200多亩青脆李,李子挂果率达80%,今年日照充足,李子不仅口感青脆、酸甜适度,产量也非常不错,预计可产李子2.5万公斤,实现产值50万元。”梁平鑫浓家庭农场负责人夏群力介绍,眼下李子陆续成熟,农场每天聘请了附近的村民来帮忙,在有序推进李子采收工作的同时,也能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