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站
余学友,男,汉族,,1958年6月生,河南光山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国***,1975年10月参加工作,河南科技学院毕业,现任河南省驻马店市委书记。 1983年11月加入中国***,1975年10月参加工作,河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1978.09——1981.07,河南省百泉农专园艺系果树专业学生; 1981.07——1982.05,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农技站技术员; 1996.03——1996.11,河南省信阳地区行署驻郑州办事处书记、主任; 2016年11月当选为中国***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11月14日-15日,马蹄镇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朱明辉出席会议,来自全镇的60名正式代表参加会议,不是本届镇人大代表的部门负责人、村(社区)支部书记等共26名同志列席会议,县换届工作指导组到会指导。 11月12日,马蹄镇举行村(社区)法律顾问签约仪式,全镇9个村(社区)和四川问一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顾问协议
阿依加马力·托合提是喀什地区叶城县依提木孔镇巴什亚尕其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她通过站点集中学习和实践摸索,逐步掌握了致富技能,同时把技术传授村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巴什亚尕其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建10座温室大棚,由于村民缺乏蔬菜种植经验,大棚使用率较低。阿依加玛丽·托合提带头承包3座蔬菜大棚,但因技术、管理不到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好
为了认真做好我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突发事件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全镇人民群众健康与生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太公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试行)预案》。本预案已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予你们,请你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以人为本,把保障公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和人员伤亡
2016年11月03日20:27来源: 段喜中,男,汉族,1955年5月生,河南长葛人,大普文化程度(1979年9月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1979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 1979.10-1983.10,长葛县农技站助理农艺师; 1983.10-1985.02,长葛县后河乡(公社)管委会副主任、经联社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 1985.02-1987.04,长葛县石固镇镇长、党委副书记、书记; 2003.08-2004.02,鹤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2004.02-2004.03,济源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
为有效抓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产丰收,2月24日,雷官镇科协联合镇农技站站长、科技特派员姜福良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普惠民乡村行活动,将农技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提供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志愿服务。 活动中,姜福良带领志愿服务队先后到各村实地查看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并针对春季小麦田间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等知识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答疑。他强调,今年年后雨水偏多,气温走低,错过了小麦除草**时机,补治难度较大,提出了三点关于使用含有甲基二磺隆成分的除草剂要求,避免造成药害
3月30日,山东省中草药创新团队产业调研座谈会在济宁市召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研究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刘喜民研究员,济宁市农科院副院长马井玉研究员、市农业局夏奎总农艺师、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研究员、产业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陈晖,来自济宁市的中药材种植主导县农技推广人员、中草药种植龙头企业负责人、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等40余人参加了座谈。 研讨会上,企业代表、农技推广负责人等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技术、市场和品牌打造等问题,与会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做了精彩讨论,提出了许多新想法、新观点和新建议,就中药材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研究员就大家比较关注的中药材区域性品种选择、栽培模式、地方特殊品种发展与保护、产品包装与品牌升级、中药材产地加工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