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去年绿肥作物播种较往年偏晚,加上秋播干旱少雨,造成绿肥作物出苗迟,出苗率偏低,生育进程相应偏迟。虽然越冬期积温较高,绿肥得到部分补偿性生长,但仍存在苗小、苗弱等问题。当前,气温逐渐回暖,正是苗情转化升级,扭转不利态势的**时机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去年绿肥作物播种较往年偏晚,加上秋播干旱少雨,造成绿肥作物出苗迟,出苗率偏低,生育进程相应偏迟。虽然越冬期积温较高,绿肥得到部分补偿性生长,但仍存在苗小、苗弱等问题。当前,气温逐渐回暖,正是苗情转化升级,扭转不利态势的**时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是国家级从事现代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型机构。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农业环境工程﹑设施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近年来加强了智慧农业的研究,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2009年开始,以孙忠富博士为首席的团队,主持承担了由原农业部启动的首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项目,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布局物联网系统,开发了针对作物长势与灾害的远程监控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后续陆续开发了系列升级技术产品,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