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
今年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主题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应对突发风险,关心弱势群体”。为普及肾脏病诊疗常识,提高公众的肾脏健康意识,当天上午我院肾病风湿科在门诊楼前广场举行了“世界肾脏日”健康义诊活动。 据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且花费高,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卫生问题
答:获得性抗凝血酶(AT)缺乏包括AT的合成减少、丢失增多、消耗增加及其他原因引起。 合成减少主要见于进行性肝实质损伤,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AT随尿蛋白排泄而减少; 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血症、先兆子痫、大型外科手术、烧伤等; 药物影响:肝素治疗初期,AT活性可降低,甚至低至20%~30%;雌激素治疗时,AT可伴随FⅡ、FⅦ、FⅨ、FⅩ升高而轻微减低; 新生儿:新生儿刚出生几天内AT含量可仅为正常含量的30%左右。
对确定有高血压或可能有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有三个目的: 一. 评估生活型态,确认有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性; 二. 确认导致高血压的病因; 三. 评估是否已有标靶器官损坏及心血管疾病。 临床评估可由病史询问、理学检查、实验室例行性检验、及其他诊断方法来进行。 适当的理学检查包括血压的正确量测,两侧手臂的血压都要测量以求正确;以眼底镜检查其视网膜小动脉狭窄的程度;计算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腰围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以听诊器听诊颈动脉、腹部、大腿部位是否有杂音;对甲状腺进行触诊;彻底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肾脏肿大或肿瘤,或有异常的主动脉搏动现象;触诊下肢的脉搏以及是否出现水肿;以及神经系统评估
子痫前期是以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同时伴随心血管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多脏器功能受损为特征的一组妊娠特异性症候群,是导致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及预防措施,常在孕中、晚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后采取对症治疗,孕产妇及新生儿预后不良。 我校研究团队分析对比了血压正常的孕妇和子痫前期孕妇的肠道菌群,发现子痫前期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失调,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梭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柔嫩梭菌属和阿克曼氏菌属等有益菌丰度降低,并且这些变化与血压、蛋白尿、转氨酶和肌酐水平相关
狼疮性肾炎,这个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出现了内脏损伤,在临床上可以表现出来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疾病严重的会导致肾衰竭,甚至尿毒症,需要通过检查肾功能、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完善彩超、血沉、补体等相关的项目来综合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需要用到激素、免疫制剂等药物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期的随诊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及预防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目前,用于微小病变性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 3 种: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柔红霉素肾病动物模型和多柔比星肾病动物模型。 根据实验方法不同,对应的原理也有所不同: 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原理: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嘌呤霉素直接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表面整合素、硫酸化蛋白聚糖等物质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使肾小球固有细胞产生和释放氧自由基而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降低,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发生大量蛋白尿。 其发病机制和肾脏病理特征类似于嘌呤霉素肾病
1、常规的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脉搏。2、内科和外科的检查等。3、眼科、五官科常规检查等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近年来,医疗界用这种药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急性肾炎患者,经治疗水肿消失,但尿蛋白仍存在,每次服用六味地黄丸6-9克,每日服2-3次,服1-2个月后可消失
高血压肾病是一种肾内科的疾病。 高血压肾病的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5~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 肾脏本身用于过滤体内毒素,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盐,同时防止蛋白、血细胞等漏出血管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宜从塞流、澄源、复本3方面入手。塞流主要指消除或减少尿蛋白的流失,常用药物有复方雷公藤糖浆,由雷公藤去二层根皮后的根心木质部分、丹参、生甘草组成。 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人体的损害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