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于微小病变性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 3 种: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柔红霉素肾病动物模型和多柔比星肾病动物模型。
根据实验方法不同,对应的原理也有所不同:
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原理: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嘌呤霉素直接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表面整合素、硫酸化蛋白聚糖等物质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使肾小球固有细胞产生和释放氧自由基而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降低,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发生大量蛋白尿。
其发病机制和肾脏病理特征类似于嘌呤霉素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动物模型的常用应用领域如下:
(一)用于模拟人类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二)用于需要尿蛋白时间较长的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该模型于 1955 年由 Frenk 等建立,其病理特征类似于人类微小病变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