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骨架
日本冈山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研究人员利用独创的方法测定了酵母菌所有基因的复制次数上限,发现大多数基因即使复制100次以上,细胞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一些基因只复制数次就会引发细胞死亡。 这项成果将有助于弄清唐氏综合征、癌症等因染色体数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冈山大学特聘副教授守屋央朗率领的研究小组,使用约有6000个基因的酵母菌进行实验,调查它所有基因的复制次数上限,即基因复制次数到何种程度时会导致细胞死亡
发布者:王诗铭发布时间:2021-07-12浏览次数:615 男,1980年生于浙江海宁,2003年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12月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研究主要是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手段,探索细胞与环境作用的机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微丝动态调控及相关的细胞学功能、三维环境中多细胞结构的损伤修复机制。迄今发表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13篇,其中3篇发表在《细胞》期刊
1. 植物内质网-细胞器互作网络:内质网作为细胞内膜系统的核心结构,可以与多种细胞器(或者细胞骨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互作网络。实验室多年来着重解析负责内质网-细胞器互作的分子机器及其生物学意义,重点关注细胞器互作网络在植物发育与生殖等方面的作用。 2. 植物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的动态调控,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在园艺作物中,细胞骨架也是多种植物器官(果实)形态建立的决定因素,实验室以此为切入点,关注细胞骨架对于植物细胞极性与器官形态建立的分子机制
ReproCELL Alvetex ,模拟体内生长环境的 3D 细胞培养方式,可培养多种细胞株及初代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构型,不会挤压细胞骨架及细胞核。在不同细胞密度皆有更高的细胞活性
目前,用于微小病变性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 3 种: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柔红霉素肾病动物模型和多柔比星肾病动物模型。 根据实验方法不同,对应的原理也有所不同: 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原理: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嘌呤霉素直接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表面整合素、硫酸化蛋白聚糖等物质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使肾小球固有细胞产生和释放氧自由基而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降低,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发生大量蛋白尿。 其发病机制和肾脏病理特征类似于嘌呤霉素肾病
细胞骨架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赋子细胞以一定形态的构造因素,由微管和各种微纤丝所成。主要的蛋白质成分为微管蛋白(微管)、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及原肌球蛋白(微纤维)等。各种纤丝都是由上千个亚基组装成不分支的线性结构,有时交叉贯穿在整个细胞之中
类固醇激素是常用的药物,功能很广泛,但是副作用也很多。它们在体内的含量需要严密的调控,过多或太少都会引起病症。因此如何调控这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便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spContent=早在1925年,生物学大师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如何合成通用能量货币ATP?细胞如何分选数以千计的新生蛋白质?细胞又如何调控其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细胞病变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请点击本课程,你一定有收获! 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神经(脑)活动等重大生命现象的研究都以细胞为基础;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依靠细胞增殖、分化与死亡来实现;复杂的人脑活动靠10^12个神经细胞相互协调整合完成;一切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以细胞的病变作为基础
当细胞里要发生某种反应时,接收到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的信息,细胞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反应。信号通路是指将细胞外的分子信号经细胞膜传入细胞内发挥效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通路。这些细胞外的分子信号(称为配体---ligand)包括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其它小分子化合物等
该模型于 1955 年由 Frenk 等建立,其病理特征类似于人类微小病变性肾病。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嘌呤霉素直接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蛋白、细胞表面整合素、硫酸化蛋白聚糖等物质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使肾小球固有细胞产生和释放氧自由基而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降低,大量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发生大量蛋白尿。 嘌呤霉素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如下几步: 一般于首次注射后第 6 天开始,尿蛋白逐渐增加,第 13 天时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 4 周左右尿蛋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