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工学
方少明 ,男,1963出生,《万博manbetx官网主页万博manbetx官网app》编委会编委委员,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198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起到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系任教,2005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先后任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现任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导,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简介:王玮,女,1963年生,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获工学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渔机所从事渔业机械设计、检测和标准化工作,1999年开始任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机械仪器分技委秘书长。 王玮,女,1963年生,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获工学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渔机所从事渔业机械设计、检测和标准化工作,1999年开始任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机械仪器分技委秘书长。 掌握渔业装备及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在建立渔业装备行业安全标准体系、拓展本行业制定标准的领域、提高行业标准覆盖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在渔业作业安全、水产品保鲜装备及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持多项研究项目,为标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分析和建议,对渔业装备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掌握国内外标准发展动态,熟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产标准法规制修订进展及成果,并深入研究其特点,积极开展检测方法研究,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
1993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地质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9-12月,参加教育部中南地区高校干部进修班学习;2012年2-5月,参加教育部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历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事处副处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学校办公室主任、学校新闻发言人、督查督办工作办公室主任、社会合作办公室主任,学校第十一届、十二届党委委员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 为了你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擅长领域介绍:功能性涂料制备与研发、聚氨酯材料体系、摩擦磨损。 教育背景介绍: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兼职硕导
作家简介: 柳建伟,河南省镇平县人,一九六三年十月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获计算机硕士学位。 2005年-2010年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中心(现北京中心),从事发明专利实质审查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初步检索和审查工作。2010年获得专利代理执业资格,同年调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从事专利代理、课题研究等工作,代理专利余千件,参与完成863课题,主持多项省部级知识产权课题
刘圣春,男,1970年4月生,汉族,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1996年7月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职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011.10.22-2011.11.18,在澳大利亚北布里斯班科技学院进行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训,2014年11月晋升为管理学教授;副主编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5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参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地址:合肥市新站区关井路与烈山路交汇处(合肥汇心湖校区)
王晓春,现为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 年12 月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 年3月- 2009 年5 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到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教育技术系工作。研究兴趣为:知识发现与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计算思维、在线教育、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张毅,男,1964年4月出生,苏州科技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一般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2010年晋升为二级教授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院副教授鲜于斌结束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访问学习,背起重重的行囊,满载而归。访学期间,他和其合作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Kostya Ostrikov教授紧密合作,在大气压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化学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等离子体制氢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在A类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8.355),并被选为封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