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
《老子指归》是西汉道家隐士严君平以韵文形式对《老子》思想的理论阐发,文辞古奥、句式相骈。 《老子指归》先引用老子观点原文,然后进行指归分析,条理清晰,文笔优美,义理深邃博大。是西汉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引出来的却是(如下),吓我一跳。 Yifertw 这是因为 CBReader 在校勘的呈现上,并不是以底本为主,而是以 CBETA 认同最适当的版本为主,尤其是在底本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我们觉得让读者能看到正确的版本比看到错误的底本有价值。 有鉴于许多学者希望也能呈现底本的功能,未来我们加入呈现底本这个选项
自明末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始,就遇到第一道门槛,亦即西方话语如何转译为汉语。而系统化解决该问题则是在晚清,由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跨越这一障碍。当时的中国学者不懂西方语言,多数传教士也不能用中国语言准确表达西方自然科学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西方科学对于中国语言是全新的知识领域,无对应的表达方式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 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 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
进行详实注释。该书根据经、史、子、集以及各种方志、笔记、杂著,对李贽著作中涉及的思想观点和术语,有关事件和人物以及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历史传说等,都尽力予以详细注解。如对《焚书》、《续焚书》的注释,既参考了万历四十年(1612年)陈大来《李卓吾先生遗书》、明末海虞顾大韶校刊本《李温陵集》等,又征引了和李贽关系密切的士人的文集、诗集以及晚明与清代其他士人的有关论述
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汪士钟影宋刻单疏本《仪礼疏》和张敦仁刻《仪礼疏》五十卷本,谢谢! 汪士钟刻单疏本《仪礼疏》为影宋刻本,底本为残本,存 1-31、38-50 共计 44 卷,故影刻本也当为 44 卷。但这个解题却说该影刻本缺 32-38 卷,如果台北故宫公布了这个本子的图像烦请未曾先生看看是不是第 38 卷也缺了,如果缺了就不必整理了。 张敦仁刻《仪礼疏》经注疏五十卷本,该本由经学大家顾广圻校勘,卷次与单疏本相合,较之前的陈凤梧系列刻本精善,为阮刻《仪礼疏》的底本,但是据说当时只刷印了 50 部,今天已经非常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