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一批高品质且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相继推出,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纪录片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让中国纪录片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本合集汇集了2017-2018年春之当代夜讲座内容,收录包含讲座纪实及国外学者专文,共19篇精采文章,循着东北亚、东南亚到欧美大陆等当前重要议题的轨迹,检视当下的艺术生态,并开启艺术史、策展、声音,以及对于人类未来诸多想像等多重面向的观照。 影像轨迹.策展美学:春之当代艺论2015-2016 本书集结了“春之当代夜”系列讲座2015-2016年的发表成果,共收录侯王淑昭、龚彦、黑田雷儿、徐文瑞等24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内容与专文。 来美术馆郊游,在美术馆观赏电影【郊游】,以及,透过蔡明亮导演,看【郊游】能如何被展演
记忆是人类生存境况的必然,因为时空运化、现实情境与个人生命 无法恒常不变。记忆是回溯性的,而回亿总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让人在身处的时空整理和解读一个(或多重)已消逝的时空。如果记忆付诸文字,文字更必然滞后于感受、思考、言语、行为;任何以生活感思和言行为基础的表达,也因此带有回忆的性质(像科学幻想或实验室纪录则不在此限)
12月10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的学术报告,报告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及来自南开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300多名参会者聆听了报告。 李金树教授指出,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研究者需在整体观的方法论指导下,将批评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纠缠共生的历史框架中,在合历史、合目的的机制中进行知识考古和价值观照,探究批评生成的历史脉络和合理性
水墨画家林曦的艺术生活随笔集,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 全书按主题分为六辑:“艺可通道”“观照世间”“得自在禅”“心安之所”“写给时间”“赤子之心”,文字轻盈、意境优雅。林曦以手艺人之道,解析艺术美育的本质内涵,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等;从中式文人的视角,观照当代生活的审美情趣,阐释何为“无用之美”、如何“独善其身”,探索让传统美学回归现代生活的践行方式等
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性、时代性、创造性回应,已成为我国智库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动力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能够指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受新时代的感召,智库研究者应全面检视我国智库发展的成败得失,探寻其在新时代的新作为,真正做到智库建设与时代同频共振
我一点也不想否认:这是近年来少有的让我一见便深爱的照片。 它,不,看来只能用“她”。她没有浓妆艳抹,只是素颜朝天,但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恬淡、素雅,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瞬间折服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青年作家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笔触和鲜活的艺术创造力,创作出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展示了当代青年作家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强劲的创作实力。青年作家正处于人生中最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看待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在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征程中,彰显青年作家的热情和活力,体现文学之于这个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是每位青年作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乡土油画”自80年代初期鼎盛画坛,以其人文主义的前驱姿态导引了中国当代艺术。以后产生分化,一部分跌入商品性风情画领域而不能自拔,另一部分则沿表现性或表现主义创作倾向渐趋成熟。分析有三:其一是深入农民文化内部,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外部观照,如罗中立、宫立龙近作;其二是倾向于呈现本土意识,从更广泛领域展示中国乡村文明的悖谬与丰富,如贾涤非、任小林之作;其三是借助表现主义语言,在广大荒漠与原始粗犷中寻找人的真实,如陈卫闽、程丛林、段正渠
因外在人、事、物而引发内心情绪,因情绪的涌动而产生感受,感受好就喜欢,巴不得这样的感受不要消失,这就是贪;感受不好,就不喜欢,巴不得除之而后快,这就是嗔;而对自己的贪与嗔没有一点觉知,从而被内心的贪嗔好恶牵着鼻子走,就叫痴。 一个人若不能对自己内心的贪嗔好恶有所觉知,则自然会被贪嗔好恶牵着鼻子走,它要我们快乐我们就快乐,它要我们烦恼痛苦我们就烦恼痛苦,内心不能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说贪嗔痴是人类烦恼罣碍根源的原因。 难道人不能有任何的感受吗? 感受其实是人类体验美好人生的一点灵敏之觉,是人类所独有的,同时它也跟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一样,属于人类正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