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RIP-seq) 紫外交联免疫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LIP-seq)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hIP-seq) 生命之美技术服务涉及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农学,林学和生态学。在此基础上,生命之美已逐步形成其以RNA调控为核心的组学研究科学体系和技术平台,主要研究科学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武汉生命之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将高通量测序技术(NGS)转化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应用的生物高科技企业。生命之美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和RNA-蛋白质互作的科学技术优势,短短数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实验室和科研实力的合作平台
樊赛军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负责人,硕博士导师。樊赛军于1984年毕业于原核工业部直属的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现为苏州大学),随后分配到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辐射安全防护科研工作。1988年4月起先后在瑞士 (1988-1989)、英国 (1989-1993) 和美国 (1993-2008) 留学和工作,于1992年在英国Leicester大学获得放射医学博士学位
IAL的2013版A-level考试说明即将停用,2018版即将使用。具体如下: 1、2018版新A-level考试说明:首次教学适用于2018年9月的Biology、Chemistry、Physics、Mathematics、Further Mathematics 、Pure Mathematics、Business、Economics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取代现行的Applied ICT)这些学科,其他学科不变。 (1)最后一次使用2013版A-level考试说明的A-level考试: AS考试(包括补考)的时间为2019年6月; A2考试在2019年10月,最后的补考日期为2020年6月
吕为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水生动物生理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比较内分泌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7、2018年度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焦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2019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通过生态系统生态学、地统计学、气候变化科学等多学科手段,结合野外调查取样、原位实验和温室控制实验,运用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及其参与的养分循环,为预测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响应环境变化提供依据
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晶体学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珠海市校企创业创新促进会联合联合主办的“2021年第八届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The8th South China Structural Biology Symposium (2021))于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怡景湾大酒店举行。会议涵盖多种结构生物学方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核磁共振、人工智能等。 本次会议报告异彩纷呈,包含转化医学专题、重要病原复合物研究及应用专题、大科学设施及生物物理技术专题等专题,连续三天,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广泛交流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新成绩、新技术和新经验
秉承院训精神,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职工全方位投入到本社区的各项建设中。 南西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街道区域地形象一把钥匙, 街道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所辖13个居委会, 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可以被称为中国最老的社区之一。 中新网南京7月27日电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报,该所联合中外研究团队,在中国浙江白垩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1.1亿年且已灭绝的一种松柏类植物新类型,将其命名为“周氏短木”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本课程的为生命科学系,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之内容将以探讨细胞的功能为主。其内容涵盖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基因的组成、细胞的构造、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之分裂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