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席
专家简介:倪怀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00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任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拜仁地质研究所(BGI)博士后
章潢(1527年-1608年),字本清,江西南昌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易学家。与吴与弼、邓元锡、刘元卿并号江右四君子。曾于东湖之滨建此洗堂聚徒讲学,主白鹿洞书院讲席,立《为学次第》示学者,参予江西诸多讲会之会讲活动,为其时南昌一带王门学者的领军人物之一
本报南京7月31日电(记者刘已粲、苏雁 通讯员胡建强)7月30日下午,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夕,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 据悉,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的13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旨在针对信息产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前瞻性、关键性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应用数学中心平台。 “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以数学与应用研究以及工科见长,在信息、计算机、控制、交通、电气、建筑、土木等领域具有长期、坚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学科聚集优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统计科学中心讲席教授陈松蹊的团队,近日发布了第五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2+31”城市2013-2017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 课题组收集了北方33个城市172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过去五年的1.2亿条数据,剔除气象因素后,据此分析这些地区的治霾成效。这33个城市包括“2+26”传输通道城市,以及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山东省泰安、莱芜
新冠疫苗加强第三针到底该不该打?如果要打什么时候打效果最好?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第二针疫苗接种者血液中综合抗体滴度在几个月内会明显减弱,但体内免疫记忆仍未丢失,接种加强第三针疫苗时,会在七天内显著提升综合抗体滴度,并能维持至少9个月的高水平。如果条件允许,第三针最好在接种第二针六个月之后打。 谢晓亮称,抗体滴度标志疫苗的抗御能力,综合抗体的滴度越高代表疫苗的免疫原性越好,打完第一针疫苗以后血液中的综合抗体滴度是很低的,第二针疫苗使得综合抗体滴度提升了不少,然而仍会随着基础降低在接种第二针六个月后基本上低于检测的阈值,意味着突破感染有可能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统计科学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维大数据统计分析、环境统计、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在超高维假设检验方法和非参数经验似然方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陈松蹊院士注重数理统计的应用,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在数学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前沿交叉成果,为精准度量污染排放和评估大气治理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法
20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50人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深圳有两名青年科学家获奖,都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玮书(能源环保)和南科大讲席教授蒋兴宇(前沿交叉)。他们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
1月15日,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免疫学、皮肤病学和肿瘤内科学专家,耶鲁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陈列平,接受了网易独家专访。 网易未来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进入第二日议程,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免疫学、皮肤病学和肿瘤内科学专家,耶鲁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陈列平接受了专访。 陈列平教授表示:“对于免疫力,大家不知道的是,如果你很盲目得提高免疫力或者免疫反应,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们来访南开两江中学,并以《一起走近火星》为主题,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精彩讲座,下面就一起来围观这场“奇妙的火星之旅”吧。 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同学们看过《火星救援》吗?这部电影非常写实地描绘了火星上的景象
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刊物 Nano Energy(最新IF:19.08)的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 2022年Nano Research Award,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2018年埃尼奖(ENI award – The “Nobel prize”for Energy)、2015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新材料奖、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等国际大奖得主。 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发展了基于纳米能源的高熵能源与新时代能源体系;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宏大领域,与基于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崭新领域;建立了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与摩擦电子学学科;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压电电子学效应、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伏特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和交流光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