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成长讲堂第44讲】姜兆霞教授:以脚踏实地准则做人,以地球格局看天下。 发布者:郭子悦发布时间:2021-05-12浏览次数:533 姜兆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古地磁与海洋地质学研究,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SCI期刊中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Geology、EPSL、JGR等国际地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系最早于1958年成立并开始招收应用物理专业学生,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58年,开设应用物理专业。2000年专业调整后,逐步形成应用物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设立理科实验班(知行班)、2008年施行本硕博培养、2013年成立基础学科试点班(思源班)、2020年纳入詹天佑学院高原计划。同时,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和新时代光电信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000年招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是全国最早招生的五所高校之一,2009年成为北京市特色试点专业,2013年按教育部名录调整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我们生命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代谢失衡可能会发展导致肥胖或糖尿病等。腹内侧下丘脑(VMH)在葡萄糖/脂质稳态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哺乳动物的VMH中具有感测代谢稳态的神经元,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神经元能调节葡萄糖和血脂水平。先前的研究发现,VMH中存在更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
Elsevier-SD全文数据库由Elsevier公司出版,它集成了图书、期刊等资源,收录了24个学科领域的800多万篇全文(包括在编文章),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医学、工程技术及社会科学等。 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出版商为John Wiley & Sons出版公司,该数据库收录了1500多种高质量学术期刊,学科领域涉及人文社科、科学技术以及医学和护理等学科范围。中科院集团根据成员单位使用情况和试用数据,选择性订购了其中的STM类电子期刊全文
李传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2003年于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科学家通过在玉米中添加一个细菌基因,从而使其在成熟后含有了仅在肉类中才有的必需氨基酸。该研究成果可以让玉米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作物产生蛋氨酸,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依赖玉米为主食的人改善营养状况,并能降低动物饲料开支。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
个人介绍: 2009至201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基因组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院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在BMC Genomics,PNAS Nature Genetics,Genes & Development,Cancer Medicine等SCI期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肿瘤基因组研究包括肿瘤克隆演化、致癌基因突变、异常表达、表观修饰及多组学整合等)
应生命科学学院及动物细胞与遗传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童佩高级研究员来我校做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童佩,2009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生命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2014-2020年在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哈佛医学院免疫学家Duane Wesemann)。现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获得海外优青资助
本人从事计算生物及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解决生物学中的难题,利用统计方法解释生物学中的有趣现象,重点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至今已共发表SCI期刊论文31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6篇,包括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影响因子: 9.412),生物学领域的Top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影响因子: 11.501,3篇) Nature 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影响因子: 10.717),Science 子刊Science Signaling(Top期刊,影响因子: 7.359)等上的科研论文。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论文共被引近千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50余次
童红宁,博士,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留任助研,2013年升为副研,2014年6月至9月于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访问, 2016年12月至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入选中国农科院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受植物激素调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通讯或第一(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包括Plant Cell (5篇),Molecular Plant,Nature Plants,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等;参与发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Plant Cell,Plant Journal等论文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