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2018年11月29日,中国科技大学田长麟教授应邀访问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为研究所师生作了题为《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GPCR and G proteins illustrated using fluorescent lifetime spectroscopy》 (基于荧光寿命光谱的GPCR与G蛋白动态相互作用特性分析)的学术报告,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和部分老师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模式所副所长石云教授主持。 田长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离子通道、GPCR的结构、功能和药物设计开发。在此次报告会上,田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重点解答了师生关心的相关研究问题
2018年4月4日上午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的路争博士在生科楼414室作了一场题为《Why can’t the obligate anaerobe grow in the aerobic environment?》的精彩学术报告,缪颖院长主持了报告会。 路争,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0月份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微生物系做博士后,2017年11月份回国。研究领域为分子微生物学,主要以大肠杆菌 (E.coli) 及严格厌氧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为实验模型,研究细菌抵御体内氧化压力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已在PNAS (USA)、mBio、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分子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2022年11月15日,国际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2)榜单。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余迪求研究员入选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这也是余迪求研究员连续4年入选该榜单,彰显了余迪求研究员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温馨提示:】为了提升网站访问速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亚林教授 整套完整版设计稿件不在展示,如需查看 请联系右边在线客服 提供! 陆亚林,男,1964年5月出生,江苏省如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座教授,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量子功能材料、光子科学及先进谱学研究,在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纳米能源材料、光电子学及器件、先进谱学测量、太赫兹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明了非线性扫描微波近场显微镜、PMN-PT透明电光陶瓷、紧凑型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复合多参量氧化物量子功能材料等。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Adv.Mater.等杂志发表400多篇高质量论文接受100多次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编辑5本专辑专著,申请及拥有近70项中国、美国发明专利
7月17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研究员应邀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在农学院229会议室作了题为《昆虫嗅觉识别机制研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昆虫嗅觉识别机制展开提出当前发展害虫行为调控技术的重要性
PNAS:人类认知能力在青少年时期迅速发展,大脑的结构-功能耦合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幼年到成年,人类的大脑逐渐形成许多回路(circuits),成为一个有层次的功能系统,以实现自控、决策和复杂思维等重要行为。这些回路由白质通路(white matterpathways)锚定,进而协调认知所需的大脑活动。但是白质的发育尚不清楚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我校雄厚的电子信息学科为基础,聚焦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深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1990年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获准试办的硕士点之一;1996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开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我校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报告人简介:李钢,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兽医学和生物医学学院(该学院为全美兽医类排名前五)博士后、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其研究工作家养动物人工驯化的遗传基础、动物表型变化的遗传机制、雄性Y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等。 李钢教授已发表SCI索引科研论文26篇
2002年9月1日-2006年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本科学校) 2006年9月1日-2009年12月3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硕士学校) 2009年3月1日-2012年12月3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校) 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进行网络科学及其在生物信息、生态系统与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等复杂系统中的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承担相关研究课题。 承担军事装备学专业相干本科生课程、毕业设计等工作,进行装备系统工程、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与测试性等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承担相关研究课题。 主持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等资助1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中国海上卫星测控中心开放基金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