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
第二代的BMW Z4(原厂代号:E89),自2008年上市至今,已过了将近十个年头。与其他BMW车型不同,它身型优雅却又俐落,它的存在如同晚霞余晖,是BMW绝无仅有的跑车。 而BMW Z4最近似乎也有了继任车款,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中,BMW展示了全新Concept Z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全球环保意识高涨并推升电动车销售量。当中最知名的,莫过于美国豪华车厂Tesla(特斯拉),旗下产品不仅有着别于过往电动车的高阶销售定位,续航力也能满足许多人的用车需求。不过事实上,平价电动车才是市场上最大的销售族群,且目前Nissan Leaf依然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
日前,车质网从海外媒体了解到,日产汽车正式公布了2023款楼兰的海外车型配置及价格,新车售价为33660 美元起(约合人民币22.97万元),售价与老款相比略有提升。新车主要针对配置及外观细节进行小幅调整,同时加入了两款新的车漆颜色。 作为2023款车型,新车采用了新的日产徽标,其余外观设计变化不大,依旧延续了日产标志性的v-motion设计语言
伴随中国跃升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电动车与自动驾驶等技术被寄望成为解决空污与交通壅塞的**良方。NISSAN 近日与中国清华大学汽车系在北京共同成立的“日产智能出行联合研究中心”,就计划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市场及交通需求的次世代汽车技术,或许未来套用在台湾也是游刃有余。 NISSAN 自 1973 年与东风汽车合资进入中国,及至 2015 年年销量已达 125 万辆
全新 Nissan GT-R将变身hybrid油电超跑,新 Z跑车将搭载4缸涡轮引擎! 日本 Nissan(日产)汽车副总载 Andy Palmer在接受英国 Autocar媒体访问时透露,公司未来对于性能车款的计划与改变。超跑杀手 Nissan GT-R以及挑战保时捷的 Z跑车都将搭载全新动力科技! Andy Palmer表示,公司将会打造全新 Nissan Z跑车,虽然它的外型与内装设计都还未确定,但一定会推出一般标准版与 Nismo性能版(外观、内装、动力、与操控升级)两种车款。新 Nissan Z跑车的体型将会比现役 370Z再小一点,并搭载全新涡轮增压4缸引擎
日本车厂Suzuki(铃木)汽车已经正式发布了二个将在今年9月份2013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亮相的IV-4 Concept宣传照片。 就这款IV-4 Concept SUV来说,它代表着Suzuki在小型SUV领域的最新设计语言概念,也尽可能的让大家预览了未来Suzuki旗下SUV的雏型设计。 从这二张宣传预告图片来看,IV-4 Concept的车头正面有着寛大明显的五栅栏护罩,大灯造型有菱有角,下方还有红色光条
各大日系车厂近年纷纷推出改款新车,导致日本的销售排行榜出现不小变化,连续 3 个月称霸日本单月乘用车销售冠军的 Toyota Corolla 在 1 月份被拉下马,由 Toyota 全新小休旅 Raize 登上冠军宝座,也是唯一破万辆的车款。 Nissan Note 虽然已到产品末期,却仍缴出第 3 名的好成绩。 另外 Nissan Note 的表现再次回春,12 月还排在第 6 名,1 月随即攀升到第 3 名,作为一款产品周期进入尾声的车款,能有如此表现相当令人惊讶,日媒近日也都相继传出 Note 大改款的消息,将有更大的车身,并有望出现滑门配置
买新车时,后续考量的就是维修成本费用,有些车每年维护费用低,养起来轻松,有些车的维护费用高得吓人,让人当下想赶快卖车。外媒《Business Insider》的这份名单,是根据《Edmund.com》、《AAA》等数据所列出的 8 款维护成本低的车款。根据《AAA》的数据显示,平均新车每年的维护费用为 1186 美元(约 36900 元台币),如果加上保险、燃料及税金等,一年平均将花上 8849 美元(约 27 万 5000 元台币),因此能降低每年维护费用,也能省下不少冤枉钱
尼桑天籁发动机自然吸气发动机型号为mr20,最大马力159,最大功率117,最大扭距208,匹配有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涡轮增压发动机型号为kR20,最大马力252,最大功率158千瓦,最大扭距38牛米,具有可变压缩比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电控系统总成,实验测试面板,安卓故障设置系统,原车仪表,可移动金属台架,蓄电池,燃油箱,教学课件 1.动态显示,通过液晶仪表,数字电压表,数字压力表,LED 灯实时显示发动机的动态、静态信号变化。 2.检测功能,通过实验测试面板和 OBD 诊断座,结合故障检测仪Nissan Consult-3可以对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行检测和分析
几天前,我们从海外媒体得到了一张福特的新间谍的照片。这辆车位于福特游侠皮卡下面,或者建在布朗科(Bronco)的同一个平台上。福特·马弗里克(Ford Maverick)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正式发布,并于2022年销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