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妊娠合并糖尿病、肥胖及高脂血症等妊娠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的制定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特色临床研究1项和“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
发布者:装饰学院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0318 季翔,男,二级教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建筑》、《建筑技艺》等刊物编委。先后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问一下,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书上,课题组成员可以写几个?申报表里经费来源可以先空着吗? 回答:教师在设计科研项目时就需要考虑课题的团体成员,至于几个人可以参加,这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有些非常专业的,是属于个人长期积淀而研究的项目一个人也是可以的,但一般常态总是一个科研团队来完成比较合适,所以实际中看到比较多的是1-5人,因为我们现在申报的四个方向项目,也不是非常重大的问题研究,需要有很多人参加,一般的研究项目,只有一个人参加,感觉研究力量太单薄,不利于通过专家评审,若人员太多也没有必要,申报书中除项目负责人外有5个空格,连项目负责人已经有6人也足够。一般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5人为宜。 至于研究经费问题,按照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研究经费是后补助,建议大家在申报时填写“自筹”,也需要有一个金额的预估,有些院校已经有明确的补助政策,就直接填写金额,空着不妥
施寄青经典作品,2014重新出版,加上最新自序,重现施寄青由相夫教子转变为妇女运动先锋的重要关键。 ‘这本书卖出十多万本,经过二十多年,已有不少女性敢于说出她们的故事,现在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自己婚变、情变的女艺人大有人在,还有富教育性如《爸妈冏很大》之类的节目,只可惜还有不少女人是活在传统价值观中,并以此价值教育她的女儿及孙女。 这也是我在走出婚变后投身妇女运动的原因,我希望透过修改法律,推广性别教育,让我们的女儿、孙女、曾孙女……,每个女人都是生来平等自由的,懂得珍惜作为女人的一生
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年度“自动化世界”活动上,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连续第12年向“ABB-新长城特困大学生助学基金”捐助100万元,以资助国内高校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截至目前,ABB已累计向该基金捐赠资金约1400万元,惠及武汉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45所大学的2000余名学子和众多技校学生。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本课题组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励杭泉教授于1990年创建,以浓乳液聚合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基础,逐步拓展至多孔聚合物的制备与结构控制、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及其功能化应用、功能聚合物的轻量化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以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分子结构设计为核心、聚合物材料功能化应用为目标的研究特色。课题组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20余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企业合作课题20余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
福建安布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福州市安布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伍仟万。是一家产学研相结合集医学基础研究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PDX模型研发及应用的肿瘤精准医学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是福建省内最大规模的科研服务,也是福建省内唯一一家专注动物实验的企业
毛玉青,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江山人,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现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主讲课程包括《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线路制图与制版》、《电工基础》等,分别获得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与院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钱忠好,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系列著作,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