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
日前,在实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经过近4小时的奋战,利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北冰洋北风海盆(Northwind Basin)内1870米水深处成功取得柱状沉积物岩心样品18.65米,创造了我国北极科考的新纪录。 这是我国首次在北冰洋使用20米以上的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 “雪龙2”号配备的先进科考装备和优越的机动性能是本次取样成功的关键 。随着对样品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北极海冰和冰盖变化过程和机制、北冰洋环流演化及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水团交换等关键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摘要: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取了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水pH值减少的现象。海洋酸化的破坏力不容极强,它不会被迫一些藻类产生生理调节来适应环境酸化环境,威胁珊瑚礁的存活,引发的碳酸钙沉淀直接影响贝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钙质生物,毁坏整个食物链……海洋酸化的危害这么大,是不是所有海洋生物都逃不过“磨难”?当然不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找到成年的南极磷虾就十分“坚毅”,它们能在海水渐渐变酸时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取了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水pH值减少的现象
韩美重新定位'对话合作'......韩美“南北谈判” Hanmiil三个国家继续和更新的热高峰和北高峰的维护来改变朝鲜半岛的流。去年,形成了“可能的制裁和压力”焦点hanmiil合作,朝鲜的核和导弹挑衅面对排名流向“对话”活动。月亮宰观察,总统间,印在谁住谈话的珍贵成分的势头在朝鲜圣礼的北美峰会牵引无核化的唤醒人们重视
近年来,我国冬季雾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快速增加。然而,中国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作为外部因素增加了北京激烈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北京时间3月21日凌晨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学位论文链接)杂志上发表,并于4月份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杂志的印刷版上
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黄色的陆地……这些都是“海洋一号 C”卫星看到的哦,而且还是“有图有真相”—— 截至9月11日,“海洋一号 C”卫星平台与星上5个载荷全部开机且运行正常,图像数据接收成功。下一步,将对卫星进行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 “海洋一号 C”卫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3颗,于9月7日成功发射
本项目瞄准冰川、冻土、积雪和海冰快速消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对冰冻圈快速变化机理开展野外观测、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应对冰冻圈快速变化产生的水文和水资源、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院所联合并与国外高水平机构交流合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产生重要原创性成果。 本项目针对冰冻圈快速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回答与北半球尤其是我国冰冻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水文水资源变化的机理、趋势和应对冰冻圈加剧消融对策,以及生态环境、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成果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冰冻圈科学研究中,也具有普适性,可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仪器研发和水资源保护对策等提供关键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在实验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因经济和人口增长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广泛影响各大洲、各国的人类和自然系统。大气和海洋升温,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为进一步强化在卫星遥感、海洋污染模拟研究及滨海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交流,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2020年1月10日上午,我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邀请挪威南森中心何晏春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鲁东大学尤再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海波副研究员三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鲁东大学及我院有关专家、研究生代表约30人参加了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前,张秀珍院长致辞,欢迎并感谢三位专家到院指导交流
高郭平,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研究方向海洋海冰动力学,海洋环境安全,海洋模型系统以及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应急一体化技术。参加包括多次南北极科学考察及其他海上观测航次。先后承担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科技专项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