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
专业是国家工程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培养掌握安全技术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安全设计、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安全检测、灾害防治、教育与培训、监督与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面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筑行业、化工企业、电力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爆破、市政工程、道路工程、工矿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安全评价机构等单位担任安全监督管理员、安全检查员、安全技术员、安全评价员等
热工基础实验室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指导思想,承担全院能动、新能源、装控、机械、材料、油储等专业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任务。热工基础实验室现有实验室用房面积近4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可满足全院热工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一方面,增大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综合训练条件;另一方面增设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实验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指导思想,承担全校机械、动力、土木、环境、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任务,以及本学院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一方面,增大了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综合训练条件;另一方面增设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实验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心实行实验教学统一计划,仪器设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高质量、高效率实验教学体系
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有在校本科生255人。 本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各种现代测绘手段与空间信息技术,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地面测量、精密工程测量、交通工程测量、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测绘、城镇规划与建设、资源开发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研究等工作,同时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及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综合型测绘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工程测量、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控制测量、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地形影像信息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地形绘图、遥感原理与应用、图学基础及计算机绘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卫星定位技术与方法等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市政工程识图制图、工程勘测、工程测量、工程试验检测、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施工、道路、桥梁、管道、城市轨道给水、排水方面和供热及采暖方面,污水处理方面的施工、维护、设备安装和一般水暖工程的设计能力。掌握给排水和供热、采暖、空调与制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居民小区、环境保护,减轻污染等重要行业培养人才
刘斌,男,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湛江海洋大学(现广东海洋大学),硕士师从凌长明教授;博士师从我国著名传热学专家马重芳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太阳能聚光与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中熔融盐传热蓄热系统的设计和熔盐传热蓄热理论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3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并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熔融盐传热、涡流管制冷、对流换热数值模拟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获得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颁发的首届“吴仲华奖励基金”优秀研究生奖
钢制板式散热器主要由走水部分和对流片组成。走水部分由两片辊压成型的钢板经焊接而成,其外表面焊接有面积较大的折型对流片。依据传热学原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主要与散热器内部通过热媒温度、散热器外部空气温度、散热器与空气接触的外表面面积、空气流速等有关
培养目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和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从事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能源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能量转换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核能应用基础、核反应堆结构及其设备、太阳能发电技术、光伏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系统节能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从事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领域工作,具有空调、供热、通风、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和建筑节能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能力和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制定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建筑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学、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测量、冷热源、暖通空调、系统自动化、燃气输配、电工学、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传热系数和导热系数具体概念可参见传热学或建筑节能相关书籍和标准,这里仅举两例来类比说明。 传热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关系可以用质量和密度的关系来类比。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滴水和一盆水的密度可以认为是相同的;而质量是体积相关的参数,一滴水和一盆水的质量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