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院士代表学校对Michael I. Jordan教授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其颁发了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学生代表吴凡为Jordan教授佩戴北大校徽。授予仪式由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教授主持
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审议,6月8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官网正式公布,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魏少军教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魏少军教授长期从事集成电路 我院教师唐建石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从1999年开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35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他们分别是发明家、创业家、远见者、人文关怀者、先锋者。2021年是“创新35人”中国评选的第 2021年11月6日,我院教师唐建石获得2021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
为落实北京市国际交往建议要求,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6月16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2022年国际标准化第一期视频培训会,北京市闪联信息产业协会参加培训会并进行深入学习。 本次培训会围绕国际标准化发展形势,针对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如何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展开,同时还对国际标准提案技巧与案例分享、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结合企业案例展开介绍。 国外标准化研究在理论完善和实证检验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覆盖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层面,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关注的领域更加广泛,研究内容的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北京市闪联信息产业协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第二十五分技术委员会(SC25)WG1(信息技术设备互联工作组)的成员单位,是中国代表团之一,负责人为该工作组联络人;在国际交流与协作方面,与ISO、IEC、IEEE等国际组织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张雪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任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机器人所。先后赴加拿大温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合作访问研究
【会议出访】多媒体计算与多模态智能组蒋树强老师、王树徽老师参加ICME2017 IEEE 举办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 Expo”是多媒体技术研究领域的年度国际会议。自2000年在New York 举办第一届会议以来,至2017年已是18届。ICME 2017在时尚国际化大都市中国香港举办
张懋中校长荣膺英国工程与科技学会(IET)之最高荣誉 J J Thomson奖章–2 英国工程与科技学会(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ET)日前公布2017年J J Thomson奖章(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得主。交通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张懋中因半导体通信元件研究的研发,以及其成果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使其荣获2017年J J Thomson奖章,15日于英国伦敦接受表扬。 张懋中校长原为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电机系系主任,2015年8月返台接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
VHDL,全称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英语:VHSIC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在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和专用集成电路的数字系统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VHDL语言诞生于1983年,1987年被美国国防部和IEEE确定为标准的硬件描述语言。自从IEEE发布了VHDL的第一个标准版本IEEE 1076-1987后,各大EDA公司都先后推出了自己支援 VHDL 的 EDA 工具
由于语音通常受到背景噪声和环境干扰的影响,语音增强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深受关注。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增强方法在应对非平稳噪声方面表现突出,并可显著提高语音的可懂度。对双耳听力的研究表明,保留语音中的空间信息有助于人耳对噪声环境中语音的理解,然而,大部分语音增强方法的目标为单通道语音信号,不能保留原有的空间信息
李世华教授分别于1995年、1998年和2001年获得东南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自2001年起任教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江苏省自动化协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建模和非线性控制理论(非平滑控制、滑模控制、扰动抑制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及其在机电系统(如运动控制、汽车发动机控制、机械手、机器人和电力电子系统筹)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21湖湘青年英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通讯评审),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超材料学会理事会青年理事。主要从事电磁超材料(电磁调制以及电磁偏折等)、忆阻器人工智能材料器件以及压电铁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Applied Surface Science以及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TOP期刊。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已获授权7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