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m
“无限猴子定理(Infinite monkey theorem)”,是一个常用来描述“无限”和“几率”概念的一个抽象实验。这定理基本描述如下:让一只猴子(当然,完全不懂人类文字)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当然,也没有劳基法的工时限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句,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或是金庸全套小说。换句话说,无限猴子定理隐含着在时间尺度足够长的情况下,任何几率不等于零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只要等够久就行了
我们课程内容有很多不同难度的quiz,比如form3的centres of triangle 就有12份quiz。有一位协恩中学女学生升form3时跟我说:“我目标是做完你们的所有quiz。”我说:“你冇必要咁做
安德鲁• 维尔斯 (Andrew John Wiles) (1953年出生) 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安德鲁.维尔斯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理学士,剑桥大学哲学博士(1979年),追随父亲教学之路,他当上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82年任高等研究学院讲师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94年,安德鲁.维尔斯教授获任普林斯顿大学的尤金希金斯(Eugene Higgins)数学系教授
2008年3月19日,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逝世。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在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决策论中,预期效用假说(英文: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is),又称预期效用理论(英语:Expected Utility Theory),或期望效用理论,是一个效用理论,指在风险情况下,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追求某一数量的期望值的最大化。这个理论最早在1738年由丹尼尔·伯努利提出,该假说用于解释赌博和保险中的期望值。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定理(英语:Von Neumann–Morgenstern utility theorem)提出,在预期效用假说成立的前提下,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如何选择的公式
大脑是一个贝叶斯机器。我们每一次做出的判断和选择,都是在对它进行调整和训练。 脑是一个贝叶斯机器,这是一种将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的理论,它认为大脑是一个计算机,通过模拟不确定性和概率来做出决策和预测
今天才意识到,学物理的人说二维曲面的曲率(curvature)的时候,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一种是微分几何里那种定义(Gaussian Curvature);另一种只是简单的定义为曲面函数的拉普拉斯算符(Laplacian)… 而且貌似很多人在说起曲率的时候理所当然的都觉得大家都用的自己的那种定义,而不知道有另外一种定义存在,于是造成了我对这个概念一直以来就有点混乱,现在终于清楚了… 这篇文章稍微详细的辨析一下这两种曲率的定义。 (1)曲率的第一种定义 Gaussian Curvature 为 \(K_G=\kappa_1*\kappa_2\)。这种定义是微分几何中会见到的定义,这种曲率是 intrinsic 的,是那个跟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直接联系的曲面曲率,见 Gauss-Bonnet Theorem
代数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系讲,任何嘅一元复系数多项式,都至少会有一个复数根。一般再延伸出,n次一元复系数多项式,啱啱好有n个复数根。 呢个定理亦都即系话,复数呢个场系代数封闭嘅(呢个正正就系代数封闭嘅定义)
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CAP定理(CAP theorem),又被称作布鲁尔定理(Brewer's theorem),它指出对于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来说,不可能同时满足以下三点:[1][2] 一致性(Consistency) (等同于所有节点访问同一份最新的数据副本) 可用性(Availability)(每次请求都能获取到非错的响应——但是不保证获取的数据为最新数据) 分区容错性(英语:Network partition)(Partition tolerance)(以实际效果而言,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必须就当前操作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3]。) 根据定理,分布式系统只能满足三项中的两项而不可能满足全部三项[4]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2月19日) 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