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高强碳纤维研究团队创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三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化试验和产业化支撑等相关工作,目前本研究室有教师7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本团队的研究内容属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结构与性能、表面与界面等学科,建有国内领先的聚丙烯腈原丝和预氧化碳化试验线,配套有从原丝到预氧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结构表征仪器平台,并建有完整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力学性能评价表征平台。多年来,本团队为推动高性能碳纤维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优质专业人才
时间:2022年11月25日8:30 报告人: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曾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应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和兴教授于10月16日下午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作了题为“高效环境催化剂的设计及构效关系研究”的学术报告。这次报告是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系列学术”的首场报告。报告吸引了许多师生前来参加,早在报告会开始之前,整个报告厅便座无虚席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组成。现有7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现有在校生1097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74人,普通高校本科生992人
赖锦盛,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2004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Waksman研究所博士后(Postdoc)和研究工作人员(Research Associate)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在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遴选推荐基础上,确定973名同志为第六批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46名同志为第六批继承工作继承人。在黑龙江省获批的40位第六批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我院孙申田、高维滨、孙忠人、孙远征、张晓峰、唐强、张金良(按文件排序)7位专家名列其中获此殊荣。 据悉,在黑龙江省获批的80位继承工作继承人中,王景、张禹、张庆江、孙兴华、王春英、张茗、田源、王琳晶、徐西林、包瑞、杨善军、李季、黄秋思、郭丹丹等14位继承人将跟师我院获批的7位指导老师完成学术继承工作,双方将严格按照《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遵照《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协议书》确保第六批继承工作的启动与实施,如期完成继承人平时学习、跟师学习和独立临床(实践)情况的日常管理,如期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
导读: 陆林,男,1966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人,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 陆林,男,1966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人,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先后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
邯郸市十大科技创新团队“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 我院“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获评邯郸市十大科技创新团队,孙玉壮教授为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2016年九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层次创新团队进行表彰,共评选出包括孙玉壮教授“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在内的10个科技创新团队。 孙玉壮“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长期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煤地质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水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1年,其建设以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为主体,生物医学研究院、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钟研究中心、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现有实验面积一万余平方米,装备有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放射医学等研究的基本仪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实验设备,在硬件条件上基本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的水平。 本博士后流动站扎根于不断进步的基础医学学科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1年,其建设以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为主体,生物医学研究院、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钟研究中心、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现有实验面积一万余平方米,装备有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放射医学等研究的基本仪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实验设备,在硬件条件上基本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的水平。 本博士后流动站扎根于不断进步的基础医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