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ced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因此,CIK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尤其对手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复发,提高机体免疫力
150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是来源于造血细胞的一种大粒状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密切关系。 150NK细胞可直接清除衰老细胞,同时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对衰老细胞的清理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6月29日,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Alex A. Volinsky教授来我院做学术交流。下午3点整在工科楼1111做了一场题目为“Ductile Substrate Cracking Induced by Brittle Film Fracture”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擅长脑血管病、肌肉病和肝豆状核变性。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师从于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陈清棠教授。从事神经病学专业十余年,擅长肌病、脑血管病的诊治等
由于所工作的场所中存在着超过85分贝的噪声,因此,每次进入现场时,都会仔细地佩戴好耳塞。 因此,当有一天,有人问我:“你会佩戴耳塞吗?”我当然非常不屑地回答:“会呀!怎么不会呢!都戴了好多年了!” 不过,我突然意识到,我头脑中所描绘的正确的佩戴耳塞的方法似乎和我每天实际佩戴方法的不同!我的确会仔细地搓细耳塞、仔细地放入耳中、耐心地等待它回弹,可是,我真的从没有“用另外一只手绕过头顶,将耳朵向后上方拉起”。 因此,我决定实际体验一下,这规定的方法与我平时的方法在佩戴效果上是否有所不同
今天在《京港学术交流》第117期第3-7页(ISSN1684-7261),看到了这个香港学者专访报道。 报道写到“在2017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凭着对“聚集诱导发光”的创新研究,勇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早在2001年,唐院士团队偶然发现“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现象,并经不断反复探索及研究,在2012年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列为研究专题,团队更在此领域发表多篇重要文章,影响深远
11月9日,强磁场科学论坛邀请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为论坛第九讲开讲。刘冰冰教授做了题为“High Pressure Induced Novel Structures in Carbon Nanomaterials(高压下碳纳米材料的新奇结构)”的学术讲座,科学岛上多个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纳米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有着尺寸效应、限域效应和晶界效应等性质
NK细胞(natural killer NK)在1975年被发现,是来源于造血细胞的一种大粒状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的杀伤功能不需要预先免疫或致敏故命名“自然杀伤(NK)细胞”。 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与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有密切关系。 NK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疾病的产生都与NK细胞的活性明显不足有关
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目前,除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还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
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实现了水泥生熟料中主微量元素的定性定量灵敏检测。此实验成果对于提高LIBS技术检测性能并推进其实际应用提供了支持。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