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蕴
心经中蕴含着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的大,所以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能够去了解心经的精髓内容是什么,这样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师兄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到心经的重点是什么,那么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 先来看看简单译文: 这是因为“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也就和“空”一样了。 “五蕴”中,“色”是一个主脑
☕ 八种常用的内观法门 ➲ 【二】以第三人称的立场,从头到脚,多来回几次……一吋一吋地、很具象很具象地扫描全身(也就是说:忆念身); 【三】以第三人称的立场,想像自己心中的慈爱光明,笼罩着全身,再扩大到庭园、城镇、国境、天地、星系、宇宙、虚空……愿一切法界的众生都得到安乐(也就是说:慈心禅); 【四】以第三人称的立场,观看自己四大假合的色身(也就是说:观色蕴); 【五】以第三人称的立场,观看自己苦乐喜忧的感受(也就是说:观受蕴); 【六】以第三人称的立场,观看自己悲欣交集的想法(也就是说:观想蕴); 【七】以第三人称的立场,观看自己未经授权的动念(也就是说:观行蕴); 【八】以第三人称的立场,观察自己习以为常的习气(也就是说:观识蕴)。 ~☸ ⚡❤⌁ 八种常用的内观方法 ➲ ㊀ 不是“我”在呼吸,是以第三者的角度,看着自己在呼吸; ㊁ 以第三者的角度,从头到脚,多来回几次……一吋一吋地、很具象很具象地扫描全身; ㊂ 以第三者的角度,想像自己心中的慈爱光明,笼罩着全身,再扩大到庭园、城镇、国境、天地、星系、宇宙、虚空……愿一切法界的众生都得到安乐; ㊃ 以第三者的角度,观看自己四大假合的色身; ㊄ 以第三者的角度,观看自己苦乐喜忧的感受; ㊅ 以第三者的角度,观看自己悲欣交集的想法; ㊆ 以第三者的角度,观看自己未经授权的动念; ㊇ 以第三者的角度,观看自己习以为常的习气。 ~☸
心经中蕴含着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的大,所以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能够去了解心经的精髓内容是什么,这样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师兄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到心经的重点是什么,那么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 先来看看简单译文: 这是因为“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也就和“空”一样了。 “五蕴”中,“色”是一个主脑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