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蕴含着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的大,所以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能够去了解心经的精髓内容是什么,这样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师兄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到心经的重点是什么,那么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
先来看看简单译文:
这是因为“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也就和“空”一样了。
“五蕴”中,“色”是一个主脑。有了这个“色”,才会生出“受想行识”四种蕴来的。所以,观自在菩萨说这个“色”,说得详细些,说到“受想行识”,就说得简单了。
若是要说明白,那就“受想行识”四种,每种都应该要说四句,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若每种要说四句,四种就有十六句。因为太烦了,所以就用“亦复如是”四个字来包括的。
实在这个“我”在什么地方呢?
一个人有这个“我”的见解,是因为有了这个身体的“假形相”,就认定了有一个“我”。要晓得,一个人是“五蕴”假合而成的,不要说没有了这“五蕴”,不会成人,就是“五蕴”中缺少了“一蕴”,也就不会成人的。
要晓得一个凡夫,要没有“受蕴”才能够不领受各种境界,请问凡夫能够不领受各种境界吗?
若是凡夫做不到不领受各种境界的,那么凡夫就不会没有“受蕴”了。
那么凡夫也不能够不转种种的“乱念头”的,所以也不会没有“想蕴”。凡夫不能够一个“乱念头”过去了,就不再生出别个“乱念头”来的,所以也不会没有“行蕴”。凡夫不能够不生出种种的分别心来的,所以也不会没有“识蕴”。
越是俗人认做聪明的人,越是“五蕴”格外沾染得深切。照这样说起来,既然一个人是由“五蕴”合成的,那么一定是“五蕴”都完全的了,“一蕴”都不缺少的了;既然“五蕴”都完全不缺少的,那么,人就是“五蕴”合拢来形成的了,请问这个“我”究竟在哪里呢?
“五蕴”分开了,既然不会成人,不会有“我”,怎么“五蕴”合拢来了就会生出这个“我”来呢?这是一定不会有这种道理的。
既然“五蕴”中都没有这个“我”,可见得这个“我”是“空”的了。虽然有这么一个“我”的形相,究竟还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了。能够明白了这“我”是“空”的,就可以明白这“五蕴”,也都是“空”的了。
晓得了这“五蕴”都是“空”的,那么应该要求“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本来有的“清净真实心”。
能够晓得那些都是空、假的东西,空、假的境界,把它去掉得清清净净,那么这个本来有的“真实心”,就明明朗朗地发现出来了,本来有的晶莹、雪亮的智慧光,也就照耀出来了。
那么就有了“真实的我”——即本来有的,永远不会改变的“真实性”,就可以成佛道了。
所以观自在菩萨说的这几句,实在是一本《心经》精妙的道理,都收在这几句中间了。实在佛说的大部《般若经》的种种精妙的道理,也都收在这几句中间了。
现在师兄对心经精髓也有所了解了,那么师兄在念诵心经的时候,就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心经经文的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心经中讲解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修行佛法有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