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
讲座名称:《作物抗病性与病害绿色防控》 讲座时间:2022年12月2日15:00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现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专题主编,《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结构》、《Stripe Rust》等著作教材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因工作需要,拟招聘科研助理1名,具体信息如下: 分子育种岗位1名: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相关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DNA指纹图谱等工作。 1.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或工作经历者优先
报告地点:皇冠428428娱乐娱城中西部大楼1221会议室(线下) 孙文献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知名专家特聘教授,第七、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物保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水稻与病原菌互作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等本领域顶级学术期刊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问题日益严峻,造成都市树木病虫害异常发生,严重威胁树木的正常生长与健康状况,进而降低其所能带来的生态系服务功能。有鉴于此,各国研究团队也尝试导入多面向的研究方法,并与新发展的技术结合,期能解决气候变异下所面临的植物与树木病虫害问题。2022年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年会,于8月4日至10日于美国宾州匹兹堡举行,会议以植物健康为主轴,并包含与森林保护相关的树木病害议题
南志标,男,1951年10月出生,河北省曲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讲人简介: 吕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病理学科组首席专家。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议评审专家
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9年至201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Research Fellow,2014年以后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目前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以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Toxins》、《Scientific Report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从事植物健康与食品安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真菌毒素合成调控机制以及防控技术开发;2)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3)病原微生物为害机制;4)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植物为什么大都是绿色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因为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含量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氮素营养还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可以了解植物营养状况。 叶绿素测定仪是专业检测植物叶绿素含量的仪器,通过检测叶绿素可以了解作物对土壤中氮的利用情况,帮助我们科学施肥、育种及研究植物病理,叶绿素含量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叶绿素是一类一含脂的色素,位于类囊体膜,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发展,植物叶绿素会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但是反射绿光,因此叶片会呈现绿色,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植物叶绿素的测定需求越来越高
国际学院讲师邓铭泽博士荣获2020年度“卓越表现奖(研究)”。 作为香港浸会大学的一分子,持续教育学院以提供优质教育为宗旨,向来重视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学术素养。为鼓励同工不断精益求精,提升教学水平,学院去年特别推出“卓越表现奖(研究)”及“卓越表现奖(教学)”,对在相关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肯定及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