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学校
丰乐镇中心学校前身是丰乐河初级小学,由士绅许星五等于1932年创办,1939年秋,更名为丰乐镇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后,定名为丰乐小学。2004年,肥西县实行教育体制改革,撤销原乡镇教办,成立中心学校后,更名为丰乐镇中心学校
立法于民国34年9月29日(非现行条文) 一、关于各级国民教育研究会之筹组与考核事项。 二、关于各级国民教育研究会研究题材之编拟解答与实验事项。 三、关于砥砺国民学校、中心国民学校教员进修通讯事项
针对教育部政务次长马哈兹的言论发表文告。 针对教育部政务次长拿督马哈兹日前在国会下议院承认国民学校与国民型学校享有不同的对待及地位,以促使国民型学校加入成为国民学校的谈话发表文告。 董教总重申,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国民学校和国民型学校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两者都享有平等的待遇和地位
宜兰县金洋国小,位于南澳南溪上游,学生多为泰雅原住民,是间历史悠久的学校,创立于1921年,经日本人成立,前身为“甲种蕃童教育所”,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奉令改校名为宜兰县南澳乡金洋国民学校。1956年(民国四十五年)随金洋村迁村,校址移至现址,并接收合并武塔国小仲岳分校。1968年(民国五十七年),九年国民教育实施,奉令改为宜兰县南澳金洋国民小学
第五届教师专题研讨会—“自我价值全方位攻略”暨“乐系校园奖励计划”简介会于一月十二日举行 第四届教师专题研讨会—“家校合力激发正能量”暨“乐系校园奖励计划”简介会已经完满结束。 了解更多内容,请按此处。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联同教育局及香港教育大学希望透过举办“乐系校园”奖励计划一同营造一种重视连系的校园气氛,让学生建立多方面的连繋感,从而增加校园生活的愉快情绪及成长动力
万合里隶属于二林镇东北角之一个村里,北依万兴,东接梅芳里,南邻大永里,西与赵甲为界,居民以农为生,种植水稻、甘薯、韭菜花、芦笋及各种蔬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谓典型的纯朴乡村,居民刻苦耐劳。当时本里子弟之求学,皆要步行六公里路程至原斗国民学校读书,由于路途遥远,长途跋涉辛劳,求学工作常缺席甚至半途而废,很少能从头到尾完成六年之基本教育,也因而激起了地方人士积极争取设校之决心。 (2)建校前校址之地理情况: 现今万合国民小学校舍,位于上、下万合之间,在建校以前为一沙丘地,芦花、杂草丛生,无人开垦之荒野,间或葬著四五处无主孤坟,每到夜晚虫声唧唧,萤火飞舞其间,更增加夜的神秘感;秋冬季节,北风南下,掀起了漫天飞砂,行人几乎不敢睁眼,此即大家戏称万合似外蒙古之由来
桃源国小前身为1938年日治时期设置之红叶谷蕃童教育所pasikau分教场,1946年改称为红叶国民学校桃源分班。1947年独立,学区包含上里、下里、鹿鸣及桃源本部落;1952年红叶国小学生人数过少,降为桃源国小分校,1960年红叶分校又独立。红叶与桃源一如利稻与雾鹿,本校与分校的位置互换,互为主体的特性不但没有消逝,反之,互为一体的情感因而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