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
Instagram 的负责人刚刚宣布,它正在“暂停”面向 13 岁以下人群的社交媒体软件的计划版本。此前,《华尔街日报》的批评性报道发现了其内部文件,表明这家 Facebook 旗下的公司已经意识到,社交媒体服务会导致少女的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Instagram 首席执行官 Adam Mosseri 今天在 Twitter 帖子中引用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但他试图淡化调查性新闻的影响,寻求重新调整“暂停”是有意和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对有关该服务对年轻女孩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极端负面启示的恐慌反应
这本书的作者是 Michael Marquardt 译者是方吉人女士.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 心里也在想这个问题 所以就随手买下 但说实在的已经闲置多年. 质问力刚好也是弘兼宪史书中所提到的指导力的主轴 对于没有经验的人要用教导 而有工作力的属下要用指导. 一旦发动了指导的模式 当然就不能一昧地自己说 还要听听看对方讲什么? 然而 在弘兼宪史的书中 主管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所以他们的质问往往是一种包装 主管已经知道目标是什么? 只不过要属下去思考: 我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主管再去引导属下思考现状和目标的差距 以及如何达成目标. 但是在本书当中 作者完全把命令和质问当作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无论经验多还是少 作者一律认为应该要用问问题来管理. 也就是说 主管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然后请大家把想法都说出来. 最后再由会问问题 思路清晰的主管 指引大家走到正确的方向. 除了答案明确的技术问题 包括公司的愿景也都是上问下 下答上 然后才由主管拍板定案. 如果在日本人的心目中 大概觉得这样有点不可思议吧!? 在问题的表达方式上 弘兼宪史认为可以用 I 来代替 You. 与其说 “你怎么会捅出这么大的篓子呢?" 不如说 “这样结果让公司的人都很烦恼啊!" 也就是避免把对方当作问题的主词. 但本书的作者是以我们平常熟悉的说法来区隔: 一个是批评性的问题 一个是学习性(建设性)的问题. 我们要避免问批评性的问题 而是以学习的心态去问问题 以便找出我们需要的答案. 弘兼宪史重视问问题的情境 需要让属下信任自己 并且愿意说出心里的话. 本书的作者比较没那么感性 他着重在事先做好准备 问对的问题 倾听 然后找出方向. 无论如何 倾听都被视为是问问题的一大关键. 另外一个关键在于行动 本书说 如果只是倾听而不行动 不久就会被看穿 日后也很难再听到真实的声音.
将心比心,是最合适的方法。所以在办公室中,不妨把自己对自尊心的要求写下来,而且越具体越好。“可以让我在公司里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可以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被老板训话”“可以讨论错误的原因,而不是指责自己的过错”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性来分,有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3、按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文艺研究》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1979年5月创刊,最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4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改由《文艺研究》杂志社出版。《文艺研究》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无论走到哪个人生阶段,也有其难处与挑战。人越大,经历越复杂,越不容易讲清讲楚;有些事,难以启齿,有些情,想说却又词不达意。 当言语未能充分表达内心,不如从玩入手,透过创意及表达艺术元素,在动手玩、动身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放下对自己的批判,更能平静地将内心呈现,为自己开拓一个喘息的空间,梳理整合情绪感受与压力,获得超脱与领悟
作为一个追求社会正义的组织,我们的工作建立在一个坚定的信念之上,即所有人在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都值得享有尊重、尊严和自主。 以压迫黑人和原住民为核心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种族主义,以及其他形式的不公,塑造着我们的社会以及与我们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公民、政治和法律体制。基于残障、族裔、性别认同、移民身份、原国籍、种族、性别、性取向、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因素的所有压迫体制都互相连接且效应叠加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性来分,有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3、按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批判性地评价某件事情或提供批评性的评论是什么意思?我们不会夸大但这些术语很复杂。但下面这段话,以及下面这篇博文的其他部分,可能会帮助你理解。 一般来说,”批判”这个词有负面的含义
问:9月14日是什么星座啊? 答:9月14日是:处女座,点击查看【9月14日生日密码】 9月14日出生的人优点 :有观察力、有实力、有效率。 9月14日出生的人缺点 :吹毛求疵、难以相处、缺乏耐性。 9月14日出生的人建议 :有时候将自己的意见放在心上就好,因为它并不一定始终都能被理解或欢迎,学着做个幕后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