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张慧课题组题为 “多潜能性干性因子Sox2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对LSD1抑制剂的敏感性” 的文章10月31日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发表。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发现,LSD1抑制剂——一种新型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靶向很多上皮类肿瘤细胞,如肺鳞癌,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其它表达干性因子Sox2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的发生被认为是上皮中的肿瘤干细胞失控增殖引起的,而且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抗药性,转移与复发的源头,所以他们的LS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开辟了一个突破口,因为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具有选择性抑制肿瘤干细胞生长的药物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维调控,包括染色质上的开放结构可以形成高敏感位点,从而富集重要酶类调节基因转录、核小体上的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修饰等多种修饰与染色质的疏密程度密切相关,染色质“成环”使得基因实现远程调控、转录因子在基因上游结合进而增强该基因转录活性等多方面的调控。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实验手段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模式被计算机读出并可视化为峰图,进而鉴定并分析人类基因组中所有的功能调控元件和调控方式。蛇去骏马喊,神马威武扬
我校杜嘉木教授获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22年10月01日 综合新闻 浏览量 :705 9月28日,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22年全国学术年会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福州举行。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嘉木被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授予“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杜嘉木教授长期开展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他将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融入植物学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和创新思路,在植物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转录因子等领域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系统阐释了植物组蛋白动态修饰和DNA甲基化发生的分子机制,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通讯及共同通讯作者论文近50篇
刘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化学合成。发现了蛋白酰肼连接反应,蛋白骨架可逆修饰策略,建立了蛋白质化学合成新方法,完成了多聚泛素、修饰组蛋白、核酸聚合酶、细胞趋化因子等蛋白质的化学合成,突破了生物方法制备蛋白质的局限,拓展了化学合成蛋白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药学等方面的应用。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2018上海脑科学研究院江燕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公告已公布。本次招聘科研助理1名,招聘截止时间:2018年12月31日。上海公务员考试网现将具体信息公布如下: 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抑郁症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报告时间:2023年1月13日(星期五)下午3:30 熊兵,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2003年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前往加拿大McGill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05年底回国任职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基于激酶和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创新药物研究,近年来一直聚焦组蛋白乙酰化识别蛋白及甲基化修饰相关蛋白的新药靶标的确证研究及选择性抑制剂研发
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稳定性对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DNA环绕由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核心颗粒共同形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在修饰酶与去修饰酶的共同调节下,各组蛋白发生翻译后共价修饰并编译形成组蛋白密码,成为DNA损伤应答中的重要信号
建立奈米载体之精准治疗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塑的临床前评估(2/3) 对社会、经济预期影响: 增进对尼古丁、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室频脉及组蛋白去乙酰酶彻底的了解,进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室频脉的治疗方法,减少社会成本,对新药的开发将有突破。对学术发展预期影响: 本实验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式可借由探讨尼古丁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对右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作用及心室频脉的机转,并研究targeting HDAC和microRNAs是否可开发新药。 本计划将研究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利用新开发的多功能胜肽以奈米载体输送,标靶治疗于受损心肌以降低心肌梗塞的伤害,这个研究有助于发展未来临床上应用的治疗策略
啤酒厂设备酿制啤酒使用发芽大麦的目的。大麦是酿制啤酒的基础材料,其中很多种啤酒使用的是发芽大麦,今天济南中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小编就和您具体介绍一下啤酒厂设备使用发芽大麦的目的。 (1) 大麦中含有少量的酶,但大多数酶是无活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发芽来激活它们
贫血、腰腿疼,这样的问题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似乎不算稀奇,然而有一种血液肿瘤却悄悄地隐藏在这些不稀奇的症状背后,那就是多发性骨髓瘤。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有着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漏诊、误诊的患者并不鲜见。 提到多发性骨髓瘤,很多人感觉陌生,然而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却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高居第2位,仅次于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