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窑
部分“泰兴号”清代沉船瓷器近日由泮庐集团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名窑,因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结束于清代,以烧制青瓷而闻名,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700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产品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等地。 本次展览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共展出141件古代龙泉青瓷,展示了龙泉青瓷1700年的烧瓷历史,回顾了龙泉窑晋唐初创、宋代鼎盛、元代扩张、明代转衰、清代式微、民国复苏的发展与演进过程。 展品既有“龙泉青瓷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精品,也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发掘出土的窑址标本、制作工具与各式窑具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为期三个月的“宋六陵”考古成果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59件出土文物(套),包括官员用瓷、瓦片、石器遗骸等,涵盖了当时中国南方的许多重要瓷窑。 这些文物涉及祭祀、文具、日用等门类
越窑是唐朝、五代时浙江绍兴越州的瓷窑,窑址主要分布于慈溪的上林湖一带。隋朝、唐朝时绍兴叫“越州”,因此得名为“越窑”。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在唐代很出名
耀州窑: 在耀州境内(今陕西铜川黄堡镇),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有青釉、白釉、黑釉和酱釉等品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
本报讯(记者 崔毅飞)今日起,“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将呈现河津窑址的考古发掘、制瓷工艺、装饰手段和人文内涵。 山西河津古称“龙门”,北宋时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改名河津,河津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自唐代起,出产了大量传世瓷器
2019年4月25日上午,我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业务交流会暨全面合作签约仪式在所三楼会议室举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李伟书记、马健副院长、豆海锋副院长、翟霖林主任,马志坤副教授一行五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罗丰所长、朱存世副所长及办公室、考古研究室、西夏研究室、技术资料室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交流会。 2019年5月22日下午,我所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展宁夏地区考古研究签约仪式在所三楼会议室举行
4月10日上午,“美丽星子•第五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暨全国媒体采风基地授牌启动仪式在九江市星子县隆重举行。启动仪式上,我市古窑民俗博览区同星子县、庐山、婺源篁岭等七个景区单位被授予“全国网络媒体采风基地”。据了解,12日下午,来自全国60余家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的记者编辑们将赴古窑民俗博览区进行“走科学发展之路,游千年瓷都”采风活动,深度感受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作为瓷器大国,对瓷器的分类也是十分明了的。在古代,制作瓷器的场所主要分为两种,官窑和民窑。官窑主要为皇家宫廷服务,民窑则是面向大众,为老百姓提供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