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然
本文摘要:孟子总结人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王阳明在孟子的学说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演绎了什么是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本文选自书籍《千古圣雄王阳明之得道》部分段落)我们天生看见别人恃强凌弱就不会义愤填膺,这份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我想如果一个人,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没有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她能够干干净净、善良地活着,能够诚实本然地面对自己,这样的人生也许不算多么光辉灿烂,但也未必就比你的、我的人生更糟糕。 —— 水木丁《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个人很喜欢这样平淡的句子,而又有谁不喜欢干干净净的自己呢。 今晚漫画略过一遍后,闲来无事,把自己的心情评论回复都粗略过了,发现自己好久没有书写心情了,有人说,一个人要是不在频繁的更新心情发微博写日志,那说明他现在过得很好
引领我们找到自己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知识主要用来沟通,让彼此的感知达到一致。 知识是我们用来沟通的唯一工具,因为人类几乎不懂得心与心的交流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块来说明:第一个,先讲什么是佛陀的知见;第二个,它成就的次第。为什么要分成开、示、悟、入这四个次第。 我们先看什么是佛的知见
天地之基,万物之源;,亦可无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不离其“中”
进入“内在的内在”来触及生命存在的奥秘,祂揭露的真理。而当你感到一首虚空之歌、纯粹的静默、一种宁静的喜悦,那是你正在接近真理。 “当你感到一种宁静的欢愉,那是你正在接近真理”
为什么中平卓马主张植物图鉴,而不是矿物图鉴或是动物图鉴?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中平卓马对于照片根本的看法。 所谓世界存在我亦存在的意思是,照相的当下无论如何都有自身的参与,但是同时物体本身也会反射自身的光线。 所以一张照片是创作者与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之基,万物之源;,亦可无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不离其“中”
无极者,道也。 天地之基,万物之源;,亦可无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