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2019年的第二届进博会上,首次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其中上海展区集聚了一批具备申城文化特色的非遗及老字号品牌,通过老牌新品展示、非遗故事挖掘、非遗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海派文化”特质。笔者有幸受托赶制了一批相关的原创谜作,供参加进博会的宾客猜射,用灯谜这种别具一格的文艺形式助力宣传,融入这场非遗、老字号的嘉年华
什么是红木文化?在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关于这个概念屡见不鲜,几乎只要提到红木,提到红木家具就会有文化二字跟随,却很少对这一概念作出解释,虽然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意会。而且提到红木。往往对中国传统红木家具阐述较多,不免给人一种错觉,红木文化就是红木家具的文化,也就是古典红木家具的设计、制作、鉴赏等等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最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与处世原则,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相传孔子的弟子有3000多人,《论语》这部书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编成的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郑海鸥)记者从20日举行的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征集了“合、驰、济、安、长、通、韧、互、同”等9个候选汉字。“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将于5月15日在山东曲阜举行。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山东济宁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最近在读《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自从老婆霸占了电脑之后,我就开始读起了散文,以前想读又没时间看的书有很多,当然都是指文学性质的,前段时间刚把刘庸的《把话说到心窝里》看完,这次我又看起了《论语》,很有哲学意义,昨天读到关于学习的篇章,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也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我是这样理解的: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品行,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的东西,或者为了找工作,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其他方面,很少能达到古人的境界了~
作者以资深外交官和汉学家、出版家的多重身份以及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探究中国,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盛宴; 内容丰富,包含作者原创大型剧本《爱情无国界》和原创组诗《中国颂》 从本书中,可以读到一个西方人对《论语》《道德经》《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神话故事的新颖解读,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华文化。 本书的写作动机起源于作者鲁博安与中国的缘分。他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对中国有着独特的感情和体悟
人文、教育、分析性的、理论性的文章皆可。短文、视讯连结都欢迎。 镇上常有务农的邻居贩售新鲜农产品,我尤其喜欢他们栽种的稻米与土豆,不但减少了外食的机会,还吃出健康,也吃出对这些农友的信任
我的《论语》心得征文 孝敬父母 最近,我读了《论语》,当我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时,不由全身一震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子”,有的学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 古代的“子”是一种尊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来称呼那些学问精深渊博,德高望重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2022年11月4日(2022岁-11-04)(89岁) 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院系调整后于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7年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2022年11月4日晚,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