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分析性的、理论性的文章皆可。短文、视讯连结都欢迎。

镇上常有务农的邻居贩售新鲜农产品,我尤其喜欢他们栽种的稻米与土豆,不但减少了外食的机会,还吃出健康,也吃出对这些农友的信任。

其中一对夫妻为人忠厚诚恳,应是第二代接掌祖传事业的人,常听他们叙述上一代如何吃苦耐劳。如年过八十的老母亲,仍每天左肩背农用工具、右肩扛捆绑之柴,在田埂上走着,劳动健身可见一斑。身为子女的他们,从小伴在父母身旁,一起努力家业,自己有了孩子后,更觉得尽孝道的重要。

某个黄昏,我又散步到这个摊位。这位太太忽然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栽培孩子,我跟先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供他们吃穿、读书,可是孩子一点都不贴心。”说完老板娘神情沮丧,搓弄著那双辛苦的手。我能体会一个为人母亲,对孩子期待落空的心情;但我更能理解,当孩子想要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时,是多么需要父母的爱与亲和的教导。

物质的提供可以使孩子生活安顿,生理的需求确实得到满足。但成长中的孩子对于世事懵懂,当他们面对人生难题时,同样需要解惑。而此时最渴望出现在身旁的人,就是父母亲。《论语•子路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出现一个理想的君主,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让百姓走上人生正途。虽然诸多学者将孔子的话用于政治人物的提醒,但请容我在此转换它。若我们盼望孩子的未来是经过教化而走上正途,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教养者,就必须是那个“理想君主”。而且得花数十年时间来引导孩子,直到他们而立之年为止。因为教育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