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
引力波、中微子探测窗口已经打开,天文学研究迈入多信使时代。引力波、中微子等非电磁波段探测数据的加入让本已极具挑战性的天文大数据再度升级。高度智能化巡天和随动观测成为技术发展新焦点
CfA红移巡天(红移巡天天体物理学中心,The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Redshift Survey)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第一次尝试描述宇宙大尺度结构所进行的观测,开始于1977年,在1982年完成最初的数据收集 [1]。第二次的CfA红移巡天(1985-1995年)可能促成了1989年长城的发现:由星系组成的超星系集团[2]。而让天文学家讶异的是环绕在四周的空洞(voids),因为它的尺度必须在宇宙开始时就因为重力崩溃才可能形成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在设计建造上有何创新?在倾听宇宙深处声音、探索宇宙奥秘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请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望远镜核心部件研制建造方)的专家为你解读。 一问:射电望远镜是不是口径越大越好?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可不是肉眼观测的普通望远镜,是世界最顶尖级的太空望远镜。”中国电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枫介绍,面板和馈源是决定FAST探测威力和探测精度的核心要素
本报讯 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都在热烈欢迎然后挥手告别一个新的太阳系访客—— 一颗快速移动的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颗彗星。美国宇航局(NASA)10月26日宣布,这可能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造访太阳系的星际物体,该天体已被天文学家发现并观测到。 这颗不寻常的“星外来客”是由檀香山夏威夷大学运营的“泛星计划”1号望远镜本月19日发现的,当时该望远镜正在执行为NASA寻找近地物体的例行夜间巡天任务
光科网彗星(C/2012 S1)是一颗掠日彗星,于2012年9月21日被白俄罗斯的维塔利·涅夫斯基和俄罗斯的阿尔乔姆·诺微切诺克通过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简称:光科网 ISON)靠近基兹洛沃茨克的俄罗斯0.4-米 (16-英寸)反射镜发现。随后,在2011年12月28日莱蒙山巡天数据和2012年1月28日泛星计划(Pan-STARRS)巡天数据中找到发现前的影像。国际小行星中心在2012年9月24日公布了此一发现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20日,一颗据估算价值超过5.4万亿美元的小行星近距离飞过了地球。这颗小行星编号2011 UW-158,在其飞掠期间,西班牙加纳利群岛上的天文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网络直播。 这颗太空石块的造访已经引起了小行星采矿公司“行星资源”(Planetary Resources)的关注,因为据信这颗小行星的内核可能含有大约1亿吨的白金
有没有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这些议题长期以来备受重视。记者28日从我国科学院国家地理台得悉,该台建于贵州平塘、俗称我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敞开其五大科学方针之一的地外文明查找(SETI)。材料图:国际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
品质至上,诚信为重,我们真诚与您合作,竭诚为您服务! 浙江巡天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坐落在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交通便利的养生福地——丽水市。公司厂址位于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南城工业园江南路782号。厂区占地五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万五千平方米,预计年产铝合金车轮达200万只
“看着锆金属小球在无容器实验柜体中悬浮、加热融化、再辉、凝固……一切都太神奇了!”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室外展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大柱段模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谈起不久前在核心舱内的第二次太空授课,大学生小林十分兴奋:“从2013年神舟十号的第一次太空授课起,我就为之着迷,所以最终选择了航天专业。”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
为了解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中大口径透镜支撑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级柔性支撑结构,既可以保证透镜位置精度和面形精度,又能够克服镜框结构弹性变形的影响。首先,详细阐述了大口径光学透镜支撑结构设计中的难点及所提出的双级柔性支撑结构方案,并详述了该支撑结构克服镜框弹性变形的机理和优势。然后,根据双级柔性支撑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结构特征,基于欧拉薄梁理论,推导了柔性支撑单元的结构力学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