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
2021年12月23日上午9:30分,机电工程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评审会在巡天楼212举行。出席本次评审会的评审老师有陈进武、黄大键、张栋梁、孙电锋、覃哲。 在结题路演环节中,各项目代表分别对项目研究背景、项目创新点、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内容进行了时长4分钟的汇报,评委老师结合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提问,对项目可行性,项目路演等多个方面对各项目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科技日报讯 (记者何星辉)在正式投入运行不久,“中国天眼”即遭遇疫情冲击,不过,在众多科学家的合力呵护下,“中国天眼”在疫情期间确保了正常运行。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达到114颗,加快进入科学产出阶段。日前,“中国天眼”又发现了新的脉冲星
2021年12月23日上午9:30分,机电工程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评审会在巡天楼212举行。出席本次评审会的评审老师有陈进武、黄大键、张栋梁、孙电锋、覃哲。 在结题路演环节中,各项目代表分别对项目研究背景、项目创新点、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内容进行了时长4分钟的汇报,评委老师结合各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提问,对项目可行性,项目路演等多个方面对各项目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2022年11月11日上午,应学院邀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刘期怀教授在巡天楼406做了题为“Contact Hamiltonian Dynamic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吴果林教授主持,黄海午教授等无课的教师聆听了报告。 刘期怀教授首先从常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的角度介绍了接触哈密顿流动力学,随后阐述了接触与扩展延伸、不变集上的轨道动力系统、端口哈密度系统以及一些相关的主题
恒星闪焰现象和自转周期的时域天文学研究(3/3) Kepler 和TESS太空望远镜和地基的ZTF广角巡天望远镜提供大量的高精度的测光 资料,使得时域天文学进入全新的局面。我们将结合这些资料进行恒星闪焰、星斑 、自转与年龄关系以及金牛座型恒星的自转周期分布和统计研究。这些有关恒星磁 场活动和角动量传输的效应都和行星系统形成和系外行星的适居条件极为有关
根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管理规定,EP卫星项目近日发布了科学领域工作组中方正式成员(第一批)的征聘工作的通知,由EP科学应用系统协助开展,邀请在中国工作的相关科研人员申请。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的空间科学任务,是由中国科学院(CAS)主导,欧空局(ESA)、德国马普地外物理所(MPE)和法国航天局(CNES)合作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EP卫星的主要目标是对软X射线的天空开展快速时域巡天监测,旨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的各类高能暂现和爆发天体,并监测各类天体的X射线变化
镜筒是望远镜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望远镜成像质量的要求,需要对望远镜的镜筒机械结构进行研究。南极巡天望远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温度条件限制,与普通的望远镜在镜筒上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介绍了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光学设计参数及方案,并根据南极的特殊性设计了镜筒的机械结构
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答案。行星、恒星、星系等我们都早已熟悉,毕竟我们就生活在“普普通通”的银河系中。然而,宇宙中还有许多罕见且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构,比如一堵长达14亿光年的“墙”
为加快一流课程建设,提升教研室教学创新能力,5月7日,机电工程学院基础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巡天楼205B会议室集中线上参加工程图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 本次教研集中学习活动,主要就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方案及工作思路,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探索与建设、以及课程改革及一流专业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 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对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通过集中学习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中国计划于 2023 年底发射一颗新的 X 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有望捕捉超新星爆发出的第一缕光,帮助搜寻和精确定位引力波源,发现宇宙中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和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构想图。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在近期召开的第 35 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该卫星项目已进入正样的最后研制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