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physics
周济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天文学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1998年聘为副教授,2003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周济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天文学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1998年聘为副教授,2003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CfA红移巡天(红移巡天天体物理学中心,The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Redshift Survey)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第一次尝试描述宇宙大尺度结构所进行的观测,开始于1977年,在1982年完成最初的数据收集 [1]。第二次的CfA红移巡天(1985-1995年)可能促成了1989年长城的发现:由星系组成的超星系集团[2]。而让天文学家讶异的是环绕在四周的空洞(voids),因为它的尺度必须在宇宙开始时就因为重力崩溃才可能形成
通常行星形成的时间会与其母恒星相当,但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KU Leuven)主导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些类型的恒星即使濒临死亡,仍有可能形成行星,若此得到证实,行星形成的理论将会有所调整。 我们的太阳诞生于46亿年前,在接下来的一百万年里,周围的物质聚集成原行星。行星从原行星盘中诞生,原行星盘就像是一个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巨大煎饼,而太阳位在中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
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在距离太阳系仅31光年外发现潜在适居的超级地球“GJ 357 d”。(撷取自NASA) 〔即时新闻/综合报导〕移民宇宙是科幻迷长年的梦想,找寻适合人类居住行星更是太空探索任务的重点项目之一,美国太空总署(NASA)宣布,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在距离太阳系仅31光年外发现潜在适居的超级地球“GJ 357 d”,是人类有史以来首度发现如此近距离的适居行星。 根据《CNN》报导,本周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科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在长蛇座(又称九头蛇星座)中一个类太阳恒星系统内发现3颗系外行星“GJ 357 b”、“GJ 357 c”、“GJ 357 d”,其中以“GJ 357 d”与其绕行的恒星距离最为恰当,可支持该行星地表的液态水存在,可能孕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