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自法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新发表一项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人为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飓风“桑迪”或能减少约80亿美元的损失,同时,受影响人数原本可减少7.1万人。 这篇旨在评估飓风“桑迪”造成的破坏有多少可归因于气候变化的论文称,人们知道海平面上升会放大海岸风暴的影响,因为风暴带来的巨浪和洪水会对沿海人群造成更严峻的风险。虽然海平面上升被视为气候变暖的一个后果,但在自然灾害之后,很难确定能直接归因于人因气候变化造成的额外后果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为纪念古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已将国际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当天下午,何梁何利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等专程来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宣布,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452号小行星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向何梁何利基金会对“吴汝康星”命名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该所未来会继续发展吴汝康先生奠基的古人类学的科学事业,并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指出,无论在哪种气候变暖预测情景下,格陵兰冰盖的整体冰损失加上降水量、冰流排放和融水径流的增加都将使海平面至少上升274毫米。 该研究论文称,1980年代,因冰面融化径流和冰流量,格陵兰冰盖失去的冰开始多过因降水而凝结的冰,致使格陵兰冰盖出现冰预算赤字。然而,由于现有模型对土地、大气和海洋边界的测量数据不够精确,研究人员无法准确预测格陵兰岛会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而这种响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至关重要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论文称,科研人员在分离的人类细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种单步方法将大脑的非神经元细胞转化成了功能性神经元。这项技术被证实可以逆转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状,或为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法指出一条新途径。 该研究论文指出,再生医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替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丢失的神经元,并促进新的神经元整合到功能性的神经环路中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发布消息说,设在该所的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近日通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数据期刊《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认证,成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时可靠和便捷的数据仓储中心,这是中国首个通过《自然》认证的数据仓储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是由中国科技部、财政部2019年批准成立的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拥有国内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最完整的科学数据资源,是青藏高原研究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型输出数据的可靠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专项、“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观测网等科学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发布。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绍说,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遵循“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FAIR)的数据共享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为数据用户提供在线共享为主,辅以离线共享的中英文共享服务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开放获取的国际专业学术期刊《BMC医学》(BMC Medicine)3月14日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采用传统的地中海式饮食(即富含海鲜、水果和坚果)与痴呆症风险下降相关。与较少采用地中海式饮食的人相比,更坚持地中海式饮食的人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最多可低23%。 该论文介绍,饮食可能是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可改变因素,可以作为疾病预防和风险降低的干预目标,但过去探索地中海式饮食影响的研究通常局限于较小的样本量和很少的痴呆症病例
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倾力打造的《科学公开课》系列节目,即将于1月25日晚线上正式开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将作为首堂课主讲教师,为广大青少年讲授一堂别开生面的趣味科学课程——《游山玩水长才干——用脚步丈量地球》。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1月24日向媒体介绍说,《科学公开课》是中科院从中小学课外教育入手,以满足中小学学生的科普需求为宗旨,在寒暑假期间为青少年重点打造的一档科普品牌
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发布消息说,设在该所的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近日通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数据期刊《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认证,成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时可靠和便捷的数据仓储中心,这是中国首个通过《自然》认证的数据仓储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是由中国科技部、财政部2019年批准成立的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拥有国内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最完整的科学数据资源,是青藏高原研究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型输出数据的可靠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专项、“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观测网等科学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发布。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绍说,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遵循“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FAIR)的数据共享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为数据用户提供在线共享为主,辅以离线共享的中英文共享服务
科技部11月9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透露,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该规划提出,根据国际科技产业竞争形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迫切需求,立足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地方资源禀赋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创区)发展布局,强化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步伐,完善东部地区布局,加大在中部、西部、东北以及特殊类型地区布局力度
中新网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神经科学研究论文称,一种能减轻炎症、增强巨噬细胞这种免疫细胞代谢的药物可以逆转小鼠的认知功能衰退。该研究还提出导致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衰退的一些关键变化,并认为这种症状可能不是永久性的。 低度炎症是衰老的一个关键特征,被认为会促进许多年龄相关性症状,如认知衰退、神经变性、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