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研究
3月14日上午,应行为遗传和进化课题组研究员王国栋邀请,四川大学博士范振鑫到我所进行学术交流。本次访问交流中,范振鑫为大家带来题为“猕猴肠道宏基因组研究”的学术报告。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发挥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保护动物、野生动物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振鑫团队对慢性腹泻的猕猴群体展开了肠道微生物耐药性研究
3月19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研究员、博雅青年学者刘启昆到牧医所开展学术交流,重点就其团队近期发现的一种新型小分子化学除草剂科研进展进行专题研讨。 刘启昆研究员团队在真菌基因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由四个基因构成的基因簇,其编码蛋白合成的小分子被证实具有化学杀雄作用。研究还发现,该基因簇的一个基因产物具有该化学杀雄剂的抗性
2006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从事生物信息学方面研究,系统研究癌症中蛋白质修饰网络和多种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从而理解癌症机理
近日,《分子进化生物学》在线刊发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江所)主导、深圳华大海洋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首次成功解析了匙吻鲟科代表物种匙吻鲟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首个匙吻鲟高质量染色体图谱,揭示了复杂多倍体鲟鱼类特有的染色体进化机制,并解析了早期脊椎动物关键的骨矿化过程,为早期脊椎动物的进化研究开拓了新视角。 长江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长期致力于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遗传研究,这是继2019年该团队合作发表了全球首个鲟鱼类-小体鲟的基因组研究之后,在鲟鱼类研究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谢旗研究组现向国内外公开招聘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分别从事以下两个方向的研究:(1)蛋白质降解过程在逆境中的调控机制研究;(2)高粱优异性状基因的发掘及分子机制研究。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生命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锐意进取,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学或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 3、具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能够独立完成有关研究课题;曾作为主要作者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过论文者优先; 4、方向(1)的应聘者中具有植物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与修饰或逆境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方向(2)的应聘者中具有水稻或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经验,熟悉QTL定位、GWAS分析或比较基因组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1、完成合作导师交给的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相关课题; 2、协助课题组长在相关课题中指导研究生,协助研究组长进行科研和实验室管理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科学不能证明进化(或任何事情)没有发生过,因为进化论者总能提出牵强附会的例子。但是在本书中,美国植物遗传学家、转基因作物的先驱、前康奈尔大学教授圣弗德博士分析了近年基因组研究的成果,有力地论证了高等基因组正在不可逆转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