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单位
恒星闪焰现象和自转周期的时域天文学研究(3/3) Kepler 和TESS太空望远镜和地基的ZTF广角巡天望远镜提供大量的高精度的测光 资料,使得时域天文学进入全新的局面。我们将结合这些资料进行恒星闪焰、星斑 、自转与年龄关系以及金牛座型恒星的自转周期分布和统计研究。这些有关恒星磁 场活动和角动量传输的效应都和行星系统形成和系外行星的适居条件极为有关
地球发射一束光,24小时能飞出太阳系吗? (maamx.com报道)说起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估计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用稚嫩的童音说出“光速”这个词。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空间本身扭曲、膨胀、收缩的速度的话,确实是光速最快,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正因为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所以面对浩淼的宇宙科学家才会用“光年”来作为距离尺度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为了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并在今天(8日)举行命名仪式。自此,在浩瀚的太空中,又多了一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吴伟仁星”的命名不仅是吴伟仁院士个人的殊荣,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月球探测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航天发展的高度评价
小行星596 Scheila在2010年12月12日显现出彗星的外观。 主带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带内的天体,但在部分的轨道上会呈现出彗星的活动和特征。喷射推进实验室定义主带小行星是轨道半长轴大于2天文单位,但不超过3.2天文单位的小行星,而近日点 (最接近太阳的距离) 不小于1.6天文单位[1]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8月10日,小行星2006QQ23将以1674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距地球740万公里的高空飞过,但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研究人员称,这颗太空岩石直径约570米,距离地球740万公里似乎并不近,但已经近到足以将其归为近地小行星。此外,由于它在约0.05个天文单位以内飞行,所以也能被贴上潜在危险的标签
小行星是由行星碰撞,或早期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大块岩石。大部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这是小行星最为密集的区域,估计数量多达50万颗,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中, 9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未来几天内将有两颗中等大小的小行星造访地球的宇宙邻居
小行星596 Scheila在2010年12月12日显现出彗星的外观。 主带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带内的天体,但在部分的轨道上会呈现出彗星的活动和特征。喷射推进实验室定义主带小行星是轨道半长轴大于2天文单位,但不超过3.2天文单位的小行星,而近日点 (最接近太阳的距离) 不小于1.6天文单位[1]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主角,绝大部分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但如果说太阳其实不是“独生子”,在其诞生之时很可能有一个“孪生兄弟”,这个画面让人难以想象。 8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太阳系外围物质的奇怪特征,让科学家推测,或许在很久以前,太阳有一个“孪生兄弟”,这个“兄弟”或许能帮助科学家寻找第九大行星
火星冲日是指火星、地球和太阳几乎排列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与火星之间。此时火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所以明亮而易于观察。最近一次出现在2016年05月22日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馆表示,C/2013 V5彗星,目前亮度为6.5等,9月底最亮时,预计可达5~6等,这颗彗星会在清晨天亮前,位在东南方天空,以口径5∼8公分以上的望远镜就可以观测。从现在开始到10月底为止,都是这颗彗星适合观察的时期。 台北市立天文馆表示,C/2013 V5(Ouka eden )彗星,这颗彗星目前位在春季南天的唧筒座至长蛇座之间,向长蛇座尾部和半人马座之间的方向前进,这段期间,它几乎沿着冬春季的银河北侧边缘行进,沿途经过许多深空天体,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