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标
生物大分子标记技术是生物分子成像的关键。在科学历史上,人们利用荧光蛋白“点亮”细胞内蛋白质 实现了生命动态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可视化。荧光蛋白技术是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颠覆性研究工具之一
本报讯(记者龙九尊)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当天,一项针对前列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科研项目在上海启动。 这是中国泌尿系肿瘤的第一个“973”项目,研究经费达4000万元
最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于头颈癌发展的了解,取得了50年来的第一个真正突破,从而对一种最致命的疾病,作出了新的阐述。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著名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世界上第六大高发癌症
近日,杭州师范学院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发育再生研究所PI、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陶艳梅在恶性乳腺癌治疗新靶标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Role of Erbin in ErbB2-dependent breast tumor growth以陶艳梅为第一作者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Impact Factor 9.809)doi: 10.1073/pnas. 1407139111)上。 此研究结果揭示了分子伴侣Erbin协同致癌基因ErbB2促进乳腺癌增殖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 蒋华良院士长期致力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他通过生物学、化学、数理科学和计算信息科学等多必赢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
PrecisATM系列单克隆抗体是瑞典抗体生产商Atlas Antibodies公司生产的、来源于小鼠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靶标,是公司的研发者通过对目前研究热门的蛋白、肿瘤标志物marker以及临床科研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研发出了这些高品质抗体。 PrecisATM系列单克隆抗体具有其独特的非重叠抗原表位、可实现与同型克隆的区分;并且保证其抗体的特异性、重复性、稳定性和安全型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肖友利研究组揭示了青蒿素独特的过氧桥键结构被亚铁血红素激活并共价修饰相关蛋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杂志》。 近年来,大量的体外或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青蒿素对多种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人们对该药物的抗癌分子作用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
番木瓜(Carica papaya)又称木瓜,是十字花目番木瓜科水果。番木瓜不仅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带植物,番木瓜的产量和质量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 蒋华良院士长期致力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他通过生物学、化学、数理科学和计算信息科学等多必赢的交叉,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
对于某些类型的癌症,大多数患有该癌症的患者将具有针对特定靶向疗法的合适靶标,因此将成为使用该疗法进行治疗的候选人。CML就是一个例子:大多数患者具有BCR-ABL融合基因。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癌症,必须测试患者的肿瘤组织以确定是否存在合适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