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李宏,男,1960年5月生人,电力电子技术专家。 1983年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1988年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 2001年晋升教授,2007年被山东大学聘任为博士生副导师,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科技进步奖一项,到今去过30多个国家。 现任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节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源学会特种电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电力电子技术》、《电源技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编委
8月28日至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20位青年好网民代表,在由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指导举办的“网络文明社会共建”分论坛上获颁“青年网络文明使者”证书。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博士,作为第一位代表领奖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近乎取之不竭,且排放无污染,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
根据科学家计算,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阳,已经“走过”了自己一半的“路程”,该“路程”已经有40多亿年的时间,相当于壮年时期。对于人类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但对于太阳来说,仅仅是它的一半而已
随着各国试水5G商用,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酝酿。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尹浩在20日开幕的世界5G大会“2019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表示,5G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融为一体,产生了远超5G技术本身的聚合效应,只有通过技术间聚合、发酵,产生“核聚变”才能成就“杀手级”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在未来“十四五”期间,5G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2万亿元
核工业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始建于1971年,隶属三线军工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国 “四五”计划的一号工程项目,简称451工程。1987年,该工程建成的 “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水平。这是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体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太阳集团官方网站理论的不断发展,电力传输、电力设备、电力控制等方面电工技术取得长足进展。电工技术与其他学科技术相互交叉融合,创造出“电气化”这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在步入21世纪后,我国电工技术领域面临化石能源枯竭、电力需求增长、能源环境三大挑战
春节伊始,国内多省进一步推进量子科技发展,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主要如下: 1月19日,安徽省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
机械工程一向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即以提高人类的利益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了破坏作用
中国的发展速度惊艳全球,在2019年我们的科技研发也是不断实现突破,从5G到运载火箭,从着陆月球背面到人造太阳,从人工心脏到大兴机场,等诸多领域取得领先全球的成就。 5月31日,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交付,我国“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6月5日,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2号”装置总体安装启动,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开展探索清洁能源相关科学实验;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31日,5G套餐上线G商用时代拉开序幕; 7月,第三代人工心脏助两位心衰患者重获新生,标志中国人工辅助心脏装置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