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透过惊恐的小麦看中晚籼稻
在上两周小麦市场风声鹤唳,部分市场经营主体惶惶不安之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被错误引导下的情绪化杀跌《市场惊现情绪化杀跌》。那么近日的小麦盘面无疑也得到了验证。

自五月底大河南烂场雨出现后,笔者就竭力主张做多小麦,尤其是符合国家政策性储备标准要求的标准品小麦,而借助于4月份的闷棍行情,市场又提高了一个非常安全的2600元/吨左右的低开秤价,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因此即便是按当前小麦市场价格衡量,之前介入的标准品小麦目前依然是盈利的。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产情出问题+低开秤价=安全盈利机会,或者说2023新季小麦,绝大多数市场主体都是赚钱的,部分主体斩获还颇丰。
而2023产季中晚稻谷,尤其是中晚籼稻,丰产格局逐步从预期确立到预期明确,但因为收获季节的推迟叠加受储备架空期要求的政策性储备刚性需求,同时在国际大米市场价格高位上涨的渲染下,情绪化推动了开秤价的不合理高开,这属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市场行为,虽然部分市场主体是被动为之,但如果其时没有合理和及时的锁定销售,那么就目前而言虽谈不上亏损巨大,但至少多数市场主体也是小亏损或是不赚钱的。由此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产情良好+高开秤价=亏损(或不安全)。
那么从以上对小麦和中晚籼稻的机会分析上,接下来他们的后市是不是也感觉很明朗了呢?小麦上篇文章我们已有所描述,本文就中晚籼稻后市做一些浅显分析:
一、政策性储备对中晚籼稻市场价格的支撑和拉动作用逐步消失
进入12月份后,中晚籼稻主产区地方储备挂牌收购工作绝大多数均已完成,包括中央储备粮在内的四家储备对中晚籼稻的招标采购数量大幅度减少,成交率快速攀升,成交价快速走低。未来一段时间虽有部分中央储备粮的准备粮还有入市采购的可能,但也是要看菜下饭的。

二、大米市场需求依然难以提振
虽然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持续高位坚挺,但也只是不再对我们国内的米价构成压制而已,并不能引发我们的大米出口数量大增,因此从终端消费角度来说中晚籼稻供大于需的局面并未改变。从南方储备丰两优大米的招标采购成交价的节节回落来看,也是一个佐证。
三、其他秋粮稻谷品种对中晚籼稻的替代
如果说以为品质的原因,之前中晚籼稻是替代其他秋粮品种甚至饲用的,但2023产季的高品质和高价格和其他秋粮品种来说则是出现了逆像,那么反过来被替代也是非常正常的。
综合以上对中晚籼稻的供应面分析,排除突发需求出现大的变化因素,还是希望朋友们对比一下,毕竟目前的大环境下,赚钱很难,亏钱却很容易。(来源: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特约分析师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