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湘潭泉塘子农技站的变迁
大事记
1971年,泉塘子农技站成立,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
1985年以来,该站一直是***院士的中试示范基地,从“三系”到“两系”,从超级稻到再生稻,先后引进292个早、晚稻杂交新组合,累计示范面积48万多亩。
泉塘子农技站先后五次获“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称号,***、***、***、***、吴学谦、毛致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站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看今朝
走在“硒”望的田野上
记者李涛
提起泉塘子农技站,几乎无人不知晓,“杂交水稻之父”***是这里的常客,他多次说,“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
而李罗斌正是泉塘子农技站的站长。自1969年以来坚守农业科研一线50年,脚步至今未停歇。
一个站一个人,映照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潭粮食生产模式的变迁。
退休后颐养天年,是许多老人的心愿,但对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李罗斌来说,现在还不到休息的时候。2002年退休后,李罗斌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热情丝毫未退,许多工作他还继续发挥余热。面对市、县两级返聘的请求,也为了***的嘱托,他选择了继续干下去。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干就是17年。
见到李罗斌时,他刚做完保健从午休室出来,尽管年事已高,腿脚也不如以前麻利,但一聊起粮食生产,他思维敏捷、声如洪钟……一点也不像77岁的老人。
在雨湖区姜畲镇棋盘村,李罗斌下到田间地头看禾苗的长势。同去的,还有从长沙赶来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
他们去看的,是***院士的新项目——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推广。
去年6月,泉塘子的试验田里播下了第一批种子,9月结穗,经检测发现,平均每一穗的总粒数达到359粒,按这样计算,亩产达到了1300公斤。“今年如果还达到去年的实验水平,将会是轰动性的。”李罗斌说。
除了成片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李罗斌的试验田里,还有一片他花了大量心思研究的新品种——高硒功能米。
2013年,李罗斌从全国各地搜罗了70多个优质稻品种试种,经过5年的潜心摸索,高硒功能米终于研究成功。其中,名为“忠香优丽晶”的富硒功能米,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有机硒含量高达97%。
在李罗斌看来,只有藏粮于科技,才能让百姓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为了保证这种米的质量,化验、取样,他都是亲力亲为。
眼下,农技站对这种米正大力推广种植。这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抗癌效果明显,有利心脑血管、白内障、糖尿病等患者。”李罗斌一一罗列硒元素的好处。他说,我省地处缺硒地带,主要农作物硒含量低于每千克0.05毫克,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补充50至250微克膳食硒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前我致力于如何提升粮食的产量,现在我更注重提高粮食的品质。”李罗斌说。如今,77岁高龄的他,每天依然会准时上班,还在田间地头忙碌。
在不少人看来,作为湘潭农业系统当之无愧的“常青树”,李罗斌的工作经历,真实映照了几十年来湘潭农耕模式的变迁。
当事者说
从吃饱到吃好
记者 李涛
今年77岁的李罗斌,至今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参与修建韶山灌渠的火热场景。
在李罗斌看来,韶山灌渠、水府庙水库、花石水库等一批水利设施的建成,为湘潭的粮食生产打下了较好基础。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泉塘子农技站刚成立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农技员是“绑在公社书记腿上的”,“哪里落后,书记就到哪里蹲点,农技员也跟到哪里,对农业的重视可见一斑。”
“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技术。”李罗斌认为,湘潭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的几个大台阶,背后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无论是由高杆改成矮杆,由单季稻改成双季稻,由常规稻改成杂交稻,再到现在的超级稻,每一次改革都使粮食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而每上一个台阶,每亩粮食都要增产50到100公斤。”李罗斌说。
“三年困难时期,一碗饭可以救一条命。现在,大家已不再满足于吃饱,更要吃好。”李罗斌说,正是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50年来,李罗斌从过去带领农民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种地习惯,科学施肥、治虫,多打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到后来,积极培育推广杂交稻、超级稻,再到试验推广“早籼晚粳”“再生稻+油菜”模式,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
来自市农委的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潭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现在农业生产主要靠科技、靠信息。2017年,湘潭市优质稻播种面积达60%以上,“绿色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