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陆地生境的类型,以草地、灌丛和树林为占地最广,达六成七的面积,而农地则仅占百份之四,据渔农自然护理署2009年的资料,用作生产蔬菜、花卉、杂粮作物及果树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14公顷、156公顷、22公顷和266公顷,总面积约750公顷,无耕作活动的农地则达4000公顷。若从不同时间来看农地的趋势转变,农地的消失更是惊人,六十年代末,有耕作活动的农地面积高达11200公顷,而水稻种植更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当时荒置的农地只有约1700公顷。五十多年来,水稻完全消失,其他的亦只及当年的十份之一,荒置的却超过一倍。这样剧烈的巨变,对于生活在开阔原野,农地生境的动物来说,是很大的生境破坏,它们如何能继续生存呢?若要迁移,它们可以搬家到那里呢?
最近我有机会到粉岭北梧桐河一带仍有耕作的农地夜探,虽然这里并非有机耕种,但穿梭于农地和村落间,仍不难发现生机处处,加上此处背靠华山,不少地方亦有流水湿地,为这里的生态注入生气。在短短的三小时行程中,我们记录了廿多种昆虫、七种两栖类、二种爬行动物、八种蜘蛛和六种其他类别如蜗牛、水蛭等。收获虽然并非十分丰富,但感受到的却是很独特,在田野间听着蛙鸣螽声,抬头远看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夏日大三角,低头凝视着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屈膝寻找那蜗牛与水蛭,静观那忙着筑网的蜘蛛,四处窥看各样不同的昆虫。
农地生态与其他生境最不同的地方,是人与那里的动物经长期互动着而形成,没有农民翻土种植和经常保持不同的面貌,那里的生物便没有食物或生存空间。我们到这里进行生态导赏,更能体验人与生物间的关系,认识生物的同时,亦能反思我们应如何与大地共存,对生长于香港的都市人而言,绝对是另类和难得的经历。
农地生态现在面临最大的威胁,除了是土地用途被更改为货柜场、停车场或住宅外,新界北的大片农地被政府规划作新发展区,包括有粉岭北、古洞北和坪𪨶/打鼓岭,若按照政府现在的规划模式去发展,这些曾经占据香港主要乡郊的主要生境,将要永久消失。可幸的是,现在有一群有心的朋友,成立新界东北关注组,为在农地上生活的居民争取合理的权益外,更希望推广有机耕种和导赏团,让生活在石屎森林的市民,有机会认识农耕文化及田野生态。若有兴趣到马屎埔村夜行探索,请留意新界北关注组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