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对中华民族来说,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存在的价值主要有3点:世界水塔、战略意义重大、科研价值高。 我国的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重要江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水资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护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另外,东南亚国家的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南亚国家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河流都是源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太重要了
河流径流量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但青藏高原径流量数据获取、观测困难,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反演缺测区日径流量是一个科学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磊课题组与肯尼亚德丹基马蒂科技大学、水利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对青藏高原河流日流量估算的新方法进行了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和设计了适用于不同河流的遥感径流反算法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主编近70余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合著述的科学著作———《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近期已经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和郑度院士分别撰写了题为“青藏研究的科学范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文章用客观的、科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记者林英)我国青藏高原研究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今天欢聚在北京西藏大厦,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50周年,庆祝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10周年。科技部和中科院负责人,西藏、甘肃、青海、四川4省区的领导与科学家共同回顾、展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壮丽历程。 从1951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第一批西藏工作队进藏开展科学考察,到今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的全面启动,50年来青藏高原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地区到高原整体,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从单学科到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以往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东亚季风气候开始及增强的重要因子。但是这些数值模拟研究大多仅研究了青藏高原位于现在位置的情况。然而,最近的地质研究表明,在早第三纪青藏高原所在位置至少比现在靠南10个纬度
简介:六区中文乱码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六区中文乱码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之间的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 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从沙漠到高山森林科学研究“还原”44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南部变化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董瑞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一支团队的研究显示,4400万年前,在印度次大陆向北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贡觉盆地由海拔700米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董瑞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一支团队的研究显示,4400万年前,在印度次大陆向北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贡觉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为海拔3800米的森林地区。该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据悉,科研团队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计和碳酸盐岩古温度计,结合棕榈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岩年代学、气候模拟和前期研究结果得出上述结论
河流径流量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但青藏高原径流量数据获取、观测困难,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反演缺测区日径流量是一个科学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磊课题组与肯尼亚德丹基马蒂科技大学、水利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对青藏高原河流日流量估算的新方法进行了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和设计了适用于不同河流的遥感径流反算法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高度、地貌与水系格局,被称为“亚洲水塔”,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为近30亿人提供水安全。青藏高原地表环境复杂,包含着冰川、积雪、冻土、江河、湖泊等脆弱的冰冻圈、水圈、生物圈要素,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从而变得更加恶化。进入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变暖、变湿,青藏高原地表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下的冰冻圈、生物圈、水圈的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十分必要
摘要: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3年4月29日至5月6日在四川成都市召开了“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施雅风、孙鸿烈、李吉均、张新时、陈俊勇以及100多名长期从事高原研究的科学家出席了研讨会。科学家们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就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青藏高原特提斯的兴衰、岩石圈结构演化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关系青藏高原现代环境变化特点演化趋势和对人类影响等许多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有必要将本次研讨会的论文整理出版以飧读者
2018年10月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西藏林芝举行,会上颁发了第十一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共有1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荣获殊荣。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介绍: “孙鸿烈院士在1995年捐款5万元发起这个奖项,旨在奖励从事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青年人才,现在这个奖已经成为高级人才的摇篮,为青藏高原科技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近日,第17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在兰州大学举办。 年会以“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交流科研成果,促进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来自国内外56个单位、包括25位院士在内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岩石圈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双聘院士。1950年5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籍贯黑龙江双城。1981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获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