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论古、可以各自表述的史观(一) 台语是我的母语吗?
曾经,我不喜欢用“台语”一词,认为应该正名为“闽南语”,这还没上溯到原住民才是正港台湾人的议题。
直到前几年听了一种说法,我接受了台湾确实有以闽南语为骨架而发展出独特的“台语”。
闽南地区来的移民确实为多数,占了这片土地最大的人口比率,也明显地是强势族群。
而后因为地理、文化、政治的区隔,再融入了日语、英美语等外来用词,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了一套语言系统。
在我上小学之前不会说国语,甚至不会注音符号ㄅㄆㄇ,因为在我生活周遭的人就是说台语啊!
当然我也经历过“请说国语”运动的迫害,也被罚过几十块钱;如今字正腔圆的国语,是自学苦练的成果(拨头发)。
在那时候的认知当中,这片土地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几个族群的人:台湾人、外省人、客家人、山地人、阿凸仔。
而我,是隶属于最大的族群,台湾人。
约莫国一的时候,翻著几年前爷爷拿来的“詹氏族谱”,惊讶地脱口而出!
爸爸说:“好像是,印象中我爷爷还会说客家话。”
妈妈无力地说:“什么?我小时候最不希望嫁给客家人。”
根据“竹塘乡志”,在清朝曾经从卓兰招募詹姓壮丁到竹塘开垦,由于搞得不错,很多在广东的同乡也渡海加入。
根据族谱,北宋宰相詹学传躲到闽粤一带,也就是我的“香火”来源。
很久以后,广东潮州饶平有一对父子渡过黑水沟来台湾,加入开垦竹塘的行列;而我,是来台湾第八代子嗣。
由于浊水溪沿岸以闽南人居多,没多久就被同化了,只保留了些许的蛛丝马迹,如三山国王信仰。
在罗文嘉担任客委会主委的时候,将我们血缘上客家、文化上闽南的人定义为“福佬客”,还估了一个数量出来。
而台语是我的母语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就看往多远的历史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