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活在无声的世界,手语是他们为数不多向外界传递声音的工具之一,但近年本港已愈来愈少地方传授这门聋人母语。天生耳聋的余炜琳,中五毕业后曾漫无目的地升学、求职,直至加入大学的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教手语,渐渐爱上这份工作。为钻研教学技巧,她现时边工作边在教育大学修读专业及职业教育学士课程,期望毕业后继续执教鞭,并推动香港的手语课程发展。
余炜琳(Brenda)是教大首名就读教育荣誉学士(专业及职业教育)课程的聋人学生,每次在教大上课,她都会以录影机拍摄课堂情况,并聘用助手抄写笔记,每星期更花上十至十五小时温习。学生身份以外,她同时亦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的手语老师,有超过十年任教经验,现时其中一项工作,正是教授中大学生的手语课,每周奔波于两地校园之间。
既是老师,也是学生,Brenda坦言在工作多年后重返校园,缘于看到自身在工作上遇到不足。“虽然我对教学技巧方面有一定信心,但教授让我帮忙设计一些有关香港手语的评核准则及评级时,因缺乏专业的理论概念,我无从入手。”自从报读教大课程后,她掌握了很多知识理论,有信心可应用在课堂教学及设计评估上,日后亦打算以教授手语为职业发展目标。
为何对教授手语有如此热诚?Brenda称要从?二年中五毕业说起,当年升读商业基础文凭的她毫无目标,更想?如果找不到会计工作,就到麦当劳做炸薯条便算,但机缘巧合下,遇上正在找人教手语的中心负责人,“她给了我人生的转捩点,我是从‘垃圾’中被‘执’回来的。”
加入中心接受培训后,Brenda开始惊讶于其他健听同事懂得手语、而且还懂手语教学。她不讳言,社会上很多人对手语存在偏见,这门聋人的语言未必能经常在主流媒体上出现,很多健听人对手语及聋人文化均不了解,自她开始教手语后,不仅渐渐爱上这份工作,而且还衍生一个目标,便是希望能训练健听学生的手语技巧。
“有人说在香港手语是一门濒临灭绝的语言,也许说的是实事,但一切都是香港的教育体制及政府的政策所导致的。”正因有此想法,Brenda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将来有机会成为手语传译员,甚至能在学校或大学里协助聋人学生,减少他们在主流学校中遇到的障碍。她亦期望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传授其他聋人同事,以推动香港手语课程之发展,“聋人其实也有很多潜能,也可以读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多聋人其实只差一个发挥所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