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丹佛斯中国举办的食品冷藏与食品安全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在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冷藏链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的同时指出,食品物流安全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冷藏设备的节能降耗迫在眉睫。
丹麦丹佛斯中国策略发展总监李绍萍分析指出,中国冷藏链系统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冷链市场的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的冷藏车辆约有3万辆;冷藏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铁路和公路的易腐食品冷藏运输率仅为10%左右,目前冷库容量700万立方米。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各类易腐食品总产量近7亿吨,年易腐类食品消费量约2.4亿吨,城镇居民易腐食品的消费占总易腐食品消费的51%,同时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迅速。
冷藏链系统要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我国,由于贮运过程中冷藏链的不完善以及操作不当等原因,冻结食品的汁液流失和营养损失相当严重,外观也很难看。抽样调查表明,上海市95%的市民不欢迎冷气肉(冻结肉)而喜购热气肉(鲜肉),全国的情况大抵如此。
一方面,冷藏食品的损耗加大,另一方面,保鲜又需要加大对冷藏设备的投入,如何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呢。
以上冷链系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增长势头,预计2017年,中国冷藏卡车容量将由目前的3万辆增加至36万辆,冷库容量由目前的700万立方米增加至1.4亿立方米。冷链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等,而这些设备又恰恰是能耗大户。
以提供节能降耗解决方案著称的丹佛斯中国的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在中国应该将节能控制的理念尽快深入普及,储藏环节(如物流配送中心)和零售环节(如连锁超市)是冷藏链节能降耗控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环节,因为系统的能耗水平直接影响着运营成本和盈利空间。
丹佛斯中国策略发展总监李绍萍以每家店铺10年的运营时间来统计费用,给投资、经营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对节能方案不合理使用,经营场所的初期投资虽然看似仅占总投资的10%,但由于能耗加大,将来的运营成本就会占到总投资的90%,每年用于单店能耗、食品损失和维护费用高达130万元以上。
在食品物流安全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建设方面,目前中国冷藏链系统没有严格的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大多数食品的分销渠道没有冷链控制要求;79%的食品零售商对运输中的食品没有温度监控;超过60%的零售商在接收到物品时不进行温度测量,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专家建议尽快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使冷链行业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